盧僎
去國三巴遠,登樓萬里春。
傷心江上客,不是故鄉人。
首聯入手擒題,既點出登上江濱的“南樓”放眼而望的地點——離開國都長安遙遠的蜀地、時間——鳥語花香的春季,又總寫一筆望中所見——花紅柳綠、生機盎然的無際春景。“國”,指“國都”,即唐朝都城長安。“三巴”,指巴郡、巴東、巴西三郡,代指蜀地。眼望繁華的春景,詩人該多么心曠神怡,其喜洋洋啊!然而,尾聯陡然一轉,表現的卻是“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范仲淹《岳陽樓記》)之感:“天涯獨遠投”(盧僎詩)的詩人置迷人的春景于不顧,目光落在滿江來來往往的船上,遍尋船客無一親故,他倍感失望、痛楚、憂傷,“宦情羈思共凄凄”(柳宗元詩),一股浩大的孤獨、悲涼之感向他襲來,他傷心已極,甚或還老淚縱橫。詩人登樓所望、所感為何如此不諧調呢?答案或許要到詩人的身世遭遇中去找。“去國”二字實巳透露詩人是遭貶謫而離京城到蜀地的。詩人在其另外的詩中將此說得更明白:“自從遷播落黔巴,三見江上開新花”、“世綱余何觸,天涯謫南蠻”。本詩即作于此時。詩人遭貶謫大約是忠而見疑、信而被謗,他深感委曲和不平,但“葵霍傾太陽,物性固難奪”(杜甫詩),他頻頻“回首思洛陽,喟然悲貞艱”(盧僎詩),然而事與愿違,“舊林日夜遠,孤云何時還”(盧僎詩),他終于明白了:重返朝廷,幾同無望。身當此境登樓而望,舊愁新恨一齊涌上心頭,“卻想華年故國時,唯余一片空心在,空心吊影向誰陳”(盧僎詩):原本失望已極的詩人,把寬解、慰藉他那受傷心靈的一線希望寄托在他鄉遇故知上,最終這一線希望也成了夢幻,這怎能不叫他面對大好春光而黯然心傷呢?由此觀之,本詩決非單純的思鄉念家之作,內中還隱含著詩人對造成他孤獨、凄涼現實處境的宦途艱險的慨嘆。
本詩著意以春天的樂景寫“宦情羈思”的哀情,正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王夫之《姜齋詩話》),這便突出了詩的主旨,增強了感染力。盧僎之后的“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詩)、“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秦觀《江城子》),皆可視為此種手法的延伸。其次,本詩乍一看顯得融情入景,意在言外,細審之,卻是以抒情為主。詩人采用白描手法,將自己內心感受如實道出,顯得真誠、率直,又不失含蓄、凝重,令人回味不絕。
上一篇:王建《宮人斜》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賀《南園十三首(其六)》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