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暮懷感傷
(《效古》之一)
歲暮懷感傷,中夕弄清琴。
戾戾曙風急,團團明月陰。
孤云出北山,宿鳥驚東林。
誰謂人道廣,憂慨自相尋。
寧知霜雪后,獨見松竹心。
這是江淹《效古》十五首中的第一首。據《梁書·江淹傳》載:“(宋建平王劉景素)及鎮京口,淹又為鎮軍參軍事,領南東海郡丞。景素與腹心日夜謀議,淹知禍機將發,乃贈詩十五首以諷焉。”可見這組詩是借效古以諷諫的,并不是為模擬而模擬的。詩體是仿效阮籍的《詠懷》詩。這首詩抒寫詩人自己對政治局勢的憂慮心情,并以不畏霜雪的松竹自勉。
這首詩的構思基本上和阮籍《詠懷》第一首相類似。開頭的兩句是由阮詩“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詠懷》其一)變化而來的。不過阮詩沒有說出不能寐的原因,而此詩卻點出了“懷感傷”。“歲暮”,就意味著一年又將過去了。年華的流逝,最容易引起人們感傷的情緒。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曹操《短歌行》)詩人在一年將盡的時候,被憂傷的感情折磨著,夜不成眠,無可奈何地坐起來撥弄琴弦,而那清越哀婉的琴聲,不僅沒有消除詩人胸中的塊壘,反而更增添了內心的痛苦。這種情景,使人一下子就覺察到他內心隱郁著一段難言的憂情,以及這種情感深切的難抑之狀。
于是詩人便停琴默想。只覺得耳畔傳來戾戾的晨風聲,好象越刮越緊;抬頭望去,只見圓圓的明月也失去了原來的光華,顯得暗影搖曳,晦昧不明。這時詩人的心上好象也透進了一股寒意,蒙上了一層陰影。這凄涼冷落的景象,使詩人難言的憂苦更加深重了。 “孤云出北山,宿鳥驚東林”,應該說這二句所寫的景物,詩人坐在家里是看不見,聽不見的,這只是詩人的觸覺所感受到的,也就是詩人的符合生活邏輯的一種想象。一片孤云匆匆從北山飄出,成群的宿鳥,從東林驚散,打破了黑夜的寧靜,顯出一幅驚恐不安的景象。 “驚”字用得非常妙,詩人不用“棲”、 “翔”、 “喧”、 “鬧”等字, 而用“驚”字,可以見出詩人的匠心。這不僅是當時的實景,而且與整幅畫面非常和諧。這種氣氛,不僅沒使詩人的內心感到松快,反而象壓上一塊鉛板一樣,更加沉重。這是一幅動態的畫面,給人一種不安和憂慮的感覺。風急月暗,云出鳥驚,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它雖然是對實景的描繪,但也象征著當時禍機將發的政治局面,暗示出詩人所憂慮的原因。
如果說上面所寫,還是借助人物的活動和外界的景物來表現詩人內心的憂慮,含義還比較隱晦不明,那么末四句,就直接表白了自己的態度。“誰謂”二句是說“有誰認為人生的道路寬廣?憂憤不快的事相繼而來。”原來詩人因“感傷一而徹夜不眠的原因是為時局不穩而憂慮。“寧知霜雪后,獨見松竹心”,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詩人以松竹耐寒的本性比喻自己不管在怎樣惡劣的環境下,都會保持忠貞自守的高尚節操。同時也是暗示劉景素,自己苦口婆心,極力勸諫,完全是出自一片忠心。全詩至此,點出了諷諫之意。首二句是通過人物的行動勾勒詩人的自我形象,而末二句則是運用具有象征意義的比喻描繪了詩人的自我形象,首尾呼應,交相輝映,更加突出了詩人高潔的品格。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才是好詩,其實,如果是有畫而無“情”,還不能算上乘之作。詩情畫意,才是詩的靈魂。好的詩必須通過描繪外在的景物,來抒寫自己的情感,創造出意境,才能使詩更有情趣,意蘊更深厚。在這首詩所描繪的畫面中,詩人的主觀意蘊與客觀物象已融為一體,這些客觀的景物已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詩人才能從聽覺、視覺到觸覺形象,層層推衍,把內心的憂慮緊張的心理活動一層層地展現出來,創造出一個意蘊無窮的藝術境界。
上一篇:歲暮|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開善寺|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