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
登高臨巨壑,不知千萬里。
云島相接連,風濤無極已。
時看遠鴻度,乍見驚鷗起。
無待送將歸,自然傷客子。
歷來凡論及詠海詩,皆盛稱曹操的《觀滄海》,確實,其宏闊涌騰之勢,足見出作者胸襟筆力的雄豪,誠如清沈德潛《古詩源》所言: “有吞吐宇宙氣象”,洵推絕唱。祖珽的《望海》詩則繼踵前賢,摹形畫態、縱橫恣肆,雖氣概有所不逮,然亦不失為一時佳制。
“登高”二句,開端即就當前的身臨目見而發,憑借自我的直觀感受,將時間線索轉換為空間場景,以展示海之“大”:不知其幾千萬里也!它在藝術手法上頗近似曹操詩的開首:“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都是乍看凡泛平實,無驚人處,但從容道起,卻為后面的描述拓出無窮天地,這,正是技法嫻熟的體現。故下面隨之以“云島相接連,風濤無極已”正鋒著筆,寫天際一線,云島綿聯若隱若現,可知大海面積的浩渺廣闊;風濤日夕鼓涌激蕩,無或已時,可證大海所負涵力量的宏強恒久,如此的奇景壯觀怎不令人心馳神飛!接著再轉過筆勢,另宕開一層境界,將注意力扣到“遠鴻” “驚鷗”上,細敘飛鳥翔逝翩翻的動態,既使原本單層平面的景象立體化,豐富了美感因素;又暗暗闌入情緒色彩,不露形跡地過渡到“無待送將歸,自然傷客子”的結尾上去,由物及人,假情語收束通篇,抒發遠方游子懷鄉念歸的深長哀愁,袒現出那顆傷感多思的心靈。總之,本詩首尾的敘述和中間二聯描摹刻畫的筆法互為映襯,使之綜融景情,成為有機的統一體,既生動逼真地再現了客觀物象,又細致入微地傳寫出主觀情感,正是其值得稱道的地方。
南朝齊、梁以還,盛行四聲八病的音韻之說,五言詩亦漸趨格律嚴整,象謝朓的一些作品,無論平仄、用韻、對仗等,幾乎全部符合唐人規范。而北朝詩風,歷來深受南人熏染,試讀祖珽此篇,也頗有律化傾向,當然還不夠成熟,例如第三聯“時看”“乍見”云云,便有語意繁復蕪雜之累,影響到全詩凝煉精整,減弱了更豐厚的包容力,這其實是當時的普遍現象,不獨他一人為然。任何一種文體都有個萌芽、發展、完善過程,意識到詩人的不足是應該的,但過分苛求就不必了。
上一篇:晚出新亭|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朱鷺|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