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毛永嘉
愿子厲鳳規,歸來振羽儀。
嗟余今老病,此別空長離。
白馬君來哭,黃泉我詎知。
徒勞脫寶劍,空掛隴頭枝。
這是徐陵晚年寫給好友毛喜的一首傷別詩。因毛喜曾任過永嘉太守,故詩題名為《別毛永嘉》。
詩的前四句,詩人以勉勵和喟嘆的語氣,抒寫了他與摯友道別時的依依深情:詩人希望自己的朋友能砥礪名節,恪守風范,處處為人做表率,在政績上有所建樹;詩人勉勵朋友同時又為離別而感傷,喟嘆自己既老又病,深恐這次離別會變成永訣。詩人沒有正面去描寫他們離別時的具體情貌,只是于勉勵與喟嘆之中,表現出他與毛喜之間深厚的友情。
詩的后四句,詩人借用了兩個典故,進一步抒寫他要與毛喜離別時內心深處無限的感傷。 “白馬君來哭,黃泉我詎知”,詩人將自己和毛喜的友情比作后漢的張劭與范式之間的摯情一樣。相傳范張兩人友情甚篤,后張劭死,范式夢見他來告別,并告之葬埋的日期,于是范式當即乘素車白馬前往靈前哭吊。在此,詩人用這個典故暗示自己大去之日已近,一旦死去,即使毛喜也象范式那樣趕來哭吊。 他在黃泉之下也不能知道了。 “徒勞脫寶劍,空掛隴頭枝”,詩人又將自己與毛喜比作春秋時的徐君與延陵季子。春秋時吳國的延陵季子出使晉國,路經徐國時,徐君看中了季子所佩帶的寶劍,季子知道了他的心意,便暗自決定等出使歸來將寶劍留給徐君。但是,當季子歸途再經徐國時,徐君卻已死去,季子為了表示忠守信義,就將寶劍掛在了徐君墓前的樹枝上。在此,詩人同樣是用典故暗示自己等不到毛喜歸來便會死去,而待毛喜歸來之日,即使他也能象季子對待徐君那樣待他,他也不能知道了,豈不也會象季子將劍空掛隴頭一樣枉然徒勞嗎?其情感之深沉蒼涼,確實感人至深。
徐陵的這首詩與他其他的詩作在風格上很不一樣,沒有絲毫的雕飾之氣,辭藻也不華麗,充滿真情實感,而且身世也寫得很悲涼,所以很被后人所稱道。
上一篇:出自薊北門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別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