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君去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
五、六神彩飛動,調亦高朗,殊不類隨州,《才調集》作“李嘉祐”詩,近是,今從之。
【箋釋】
[嚴士元] 兩唐書無傳。唐劉禹錫《連州刺史廳壁記》:“既視事,得前二千石名姓于壁端。宰臣王晙、幸卿劉晃、儒官嚴士元、聞人韓泰僉拜焉。” 詩題,《全唐詩》卷二〇七作“送嚴員外”,“一作劉長卿詩”。又,卷一五一作“別嚴士元”,注:“一作‘送嚴員外’,一作‘吳中贈別嚴士元’,一作‘送郎士元’,一作‘李嘉祐詩’。”
[闔閭城] 言其相送之地。見本書卷五劉長卿《傷吳中》注。
[水國] 言吳中之地,春寒多濕潤。《吳郡志》卷二:“吳中水國,矢魚之具尤多。”王維《淮陰夜宿二首》:“水國南無畔,扁舟北未期。鄉情淮上失,歸夢郢中疑。”
[湖南] 謂太湖以南。太湖,古稱震澤、具區、又稱五湖、笠澤。地跨今江蘇、浙江二省。它承受大運河和苕溪來水,主要由黃浦江泄入長江。舊時稱三萬六千頃,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中島嶼有四十八個,以洞庭東山、洞庭西山、馬跡山、黿頭渚為最著。煙波浩渺,景色多姿,自古稱勝景。
[青袍] 青色的袍子,學子所穿之服。亦借指學子。唐許渾《酬殷堯藩》:“莫怪青袍選,長安隱舊春。”此處自謂乃儒學之士。
【輯評】
《艇齋詩話》:前人詩言落花,有思致者三:王維“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李嘉祐“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荊公“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唐詩鼓吹評注》卷五:首言春風之中,倚棹于闔閭城畔。當茲水國,春氣猶寒,乃逢陰雨而復晴也。方此之時,細雨濕衣,看之不見;閑花落地,聽亦無聞。今者與君把別,日斜則見孤帆之影,草長則供萬里之情。此二句言途中情景耳。自此東去,倘有識者相問,為言我今尚服青袍,未獲大用,殊為儒生所誤耳。言外有無窮感嘆意。第三句應“陰”字,第五句應“晴”字。
《詩學纂聞·劉隨州別嚴士元》:《唐詩鼓吹》作李嘉祐詩,毛西河《唐七律選》從之,以為誤入劉集,不知何故。
《昭昧詹言》卷一八:李從一《贈別嚴士元》:前四句寫己所送別之地。三、四卓然名句,千載不朽。五、六入送。收入自己。
王堯衢《古唐詩合解箋注》卷一○:“春風倚棹”,在春風中倚棹,時蓋舟中泊也。“闔閭城”,此言泊舟之所。闔閭城,周敬王六年,伍子胥筑,今所謂吳門也。“水國”,姑蘇多水,故稱水國。“春寒陰復晴”,春則多雨,陰晴不定,旅思更凄然矣。“細雨”,春雨必細。“濕衣看不見”,沾衣之雨細而不復覺,衣之濕,比讒言漸入不覺也。“閑花”,承春城花而曰“閑”,乃無人賞玩者,比士之見廢。“落地聽無聲”,此正見得閑花飄落無人留意也。“日斜江上孤帆影”,此時嚴蓋東行,舟次相別,故見孤帆日影而不覺自嗟飄泊也。“草綠湖南萬里情”,《楚辭》云“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凄凄”,故見此草綠而動萬里情也。“東道”,謂嚴士元往東行也。“若逢相識問”,因嚴而思及相識之問我也。“青袍今已誤儒生”,青袍,儒生之服,今為其所誤。蓋為被讒之故,所以棲遲于道途以自嘆也。○前解,寫舟次贈別;后解,同悲寥落而寄懷遠之情。
上一篇:《送皇甫冉往安宜》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秋夜寄所思》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