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氏·山歌》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脧
思量同你好得場騃,弗用媒人弗用財。絲網打魚盡在眼上起,千丈綾羅梭里來。
恩格斯曾指出,在古代社會中,對于統治階級來說,“結婚是一種政治的行為”,“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決不是個人的意愿”,因而“婚姻的締結都是由父母包辦,當事人則安心順從”(見《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國社會的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對這種封建婚姻制度的簡潔概括。恩格斯還指出:“現代意義上的愛情關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會以外才有。”古代作品中那些關于愛情的真摯歌唱,通常都是男女私情的產物,而不是婚姻的結果,原因正在于此,因而,當《山歌·脧》中的少女大膽地追求自己的情人,公開宣稱“弗用媒人弗用財”,她就是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在向封建婚姻制度挑戰。
“脧”,即斜眼看。俗語說“一見鐘情”,歌中少女就是如此。她是一眼就看中了自己的情郎。她懷著少女那羞澀而喜悅的心情,斜著眼兒偷偷地打量著心上人,用熱情的歌聲表明了心跡。
與文人詩歌相比,民歌有自己的藝術特點。這首歌中所用的諧音雙關字,就是民歌常見的藝術手法之一。“諧音雙關”,是利用中國文字多音多義的特點,用一個字關聯兩個不同的含意。如“絲網打魚盡在眼上起”,從字面看,“眼”自然是指魚網上的網眼;但其實際含意卻是指人的眼睛。所謂“一見鐘情”、“眉目傳情”,不都是靠著人們那一雙雙相互愛慕的眼睛嗎? 又如“千丈綾羅梭里來”,綾羅是用絲織出來的,所以,“梭”自然是織機之梭。但“梭”與“脧”音近而通,故而“梭”實際上指的是“脧”,是情人之間以眼光而進行的愛情交流。再如,“絲網”之“絲”與情思之“思”音同而通。魚網用梭穿絲而成,綾羅的織成也離不開絲與梭,因而這后兩句又構成意義上的諧意聯系:以魚網之“絲”代情思,以眼睛的“脧”代織機之梭——二人以目光傳心意,用情思共同編織著愛的美景。在后兩句中,上句借捉魚為喻,這是男人之事;下句以織布作比,這是女人之事;在比喻之中,也寄托了少女對婚后生活的幸福憧憬。而“千丈綾羅”作為勞動的創造,同時也回應著少女“弗用媒人弗用財”的決心。諧音雙關的手法,由于借助了中國文字本身的特點,在表達上含蓄、委婉而帶有一種精巧的意趣。早在南朝樂府民歌中,諧音雙關的手法就有了廣泛的運用。這種新鮮活潑的藝術手法也引起不少著名詩人的興趣和模仿。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就是學習民歌的佳作。
如果說,“千丈綾羅梭里來”的比喻與“弗用媒人弗用財”有意義上的聯系,那么,少女為什么一定要用“捉魚”作比呢? 也并非只有魚網上才有“眼”的。原來,在中國的民俗文化中,“魚”常常是“情侶”或“配偶”的隱語,所以“捉魚”也就意味著求偶(請參見聞一多《神話與詩》中《說魚》一文)。
這首民歌用從勞動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語言表達對愛情自由的追求,直率而委婉,坦誠而含蓄。清新活潑,真實感人。
上一篇:《高觀國·少年游草》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李曄·巫山一段云》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