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況·棄婦詞》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古人有棄婦,棄婦有歸處。
今日妾辭君,遣妾何處去。
舊家零落盡,慟哭來時路。
憶昔未嫁君,聞君甚周旋。
綺羅錦繡段,有贈黃金千。
十五許嫁君,二十移所天①。
結發日未久,離居緬山川。
家家盡歡樂,賤妾空自憐。
幽閨多沉思,盛事無十年。
相思若循環,枕席生流泉。
流泉咽不燥,獨夢關山道。
及此見君歸,君歸妾已老。
物華惡衰歇,新寵芳妍好。
掩淚出故房,傷心劇秋草。
自妾為君妻,君東妾在西。
羅帷到曉恨,玉貌一生啼。
妾有嫁時服,輕云淡翠霞。
琉璃作斗帳,四角金蓮花。
自從離別后,不覺塵埃厚。
常嫌玳瑁孤,獨恨梧桐偶。
玉顏逐霜霰,賤妾何能守。
寒沼落芙蓉,秋風散楊柳。
以此憔悴顏,空將舊物還。
余生欲有寄,誰肯相牽攀。
君恩既斷絕,相見何年月。
悔傾連理杯,虛作同心結。
女蘿附青松,貴在相依投。
浮萍共綠水,教作若為流。
不忿君棄妾,自嘆妾緣薄。
憶昔初嫁君,小姑才扶床。
今日妾辭君,小姑如妾長。
回頭語小姑,莫嫁如兄夫。
在古代愛情詩詞中,棄婦是一個古老而又重復無數次的題材。“癡心女子負心漢”,是這一類作品的事件中心。在這首詩中,作者仍然沿用了這個習見不厭的題材,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隱忍哀怨的癡心女子形象。
詩的情節很簡單: 一個少女嫁給一個青年男子,盡管她把滿腔的愛都獻給了丈夫,可是她并沒有得到丈夫的感情。結婚不久,男子離家在外,留連山水,游玩不歸。一旦年老色衰,男子另覓新歡,她就被無情地拋棄。與歷來的棄婦詩有所不同的是,作者濾去了有關具體細節的敘述,而是將女主人公潛在的憶念與感情流的涌動結合起來,沿著女主人公感情發展變化的軌跡,揭示出人物的悲慘命運來。
開頭的六句詩,作者用逆挽的手法先概括地突出女主人公的命運結局。古來“棄婦有歸處”,而今“遣妾何處去”,她是一個比古來棄婦命運更加悲慘的人。所以,當她遙望著來時路,百感交集,發出了撕心裂膽的慟哭。記憶的閘門一打開,感情的潮水亦隨之奔涌而來。
面對被棄的命運,女主人公不由得回憶起當初結婚時的情景。這是一個被拋棄的婦女在所處的特定環境下復雜的心情的必然表現。結婚之初,男子似乎獻盡了殷勤。然而好景不長,一旦欲望滿足,就變了心。自此以后,女主人公便陷入感情的磨難之中。“結發日未久,離居緬山川”。男子留連于山水間的玩樂,一去不歸,壓根兒忘記了拳拳等待的妻子。證明這個男子本是個對愛情極不嚴肅的薄情郎。女子遙望山川,魂牽夢縈,仍然對丈夫一往情深。“家家盡歡樂,賤妾空自憐”,強烈的對比,說明她嘗盡了離居孤獨的凄涼。“相思若循環,枕席生流泉”,割不斷的愁思,又使她陷入無法排解的痛苦之中。可見她是一個精誠專一忠于愛情的女子。可是,日日盼,夜夜盼,盼來的是自己被拋棄。“物華惡衰歇,新寵芳妍好”。景物再好,衰賤后便惹人討厭;色衰愛弛,丈夫喜歡的是新人的美色。至此,男子玩弄女性的丑惡嘴臉暴露無遺。“掩淚出故房,傷心劇秋草”,長歌當哭,人們聽到的只是女主人公哀怨的哭泣!
“自妾為君妻”以下,人物的感情變得更加復雜而起伏不平。女子的憶念又回轉到對自身的省察之中。尤使她激憤難平的是,自己難道就沒有過紅顏玉貌、美目生輝、光彩照人的時候嗎? 只是“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詩經·衛風·伯兮》)那嫁時的盛妝,新婚的錦飾,都是因為思君心切無心打扮而積滿了灰塵。如今自己如寒沼中的芙蓉,秋風中的楊柳,也都是因綿綿的愁思,歲月的風霜,摧殘得玉隕香消、容顏憔悴的啊! “羅帷到曉恨,玉貌一生啼”、“玉顏逐霜霰,賤妾何能守”,概括地寫出女子“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修《蝶戀花》),憂愁紅顏老的一片苦心。所以,追思至此,不由得使她如萬箭攢心,痛不欲生。“以此憔悴顏,空將舊物還”,在深深的哀怨之中包含著悲憤的控訴,也激起人們無比的義憤和同情。
從“余生欲有寄”開始,是女主人公感情上的又一轉折。由于“舊家零落盡”,一旦被棄,“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李白《妾薄命》),何處是歸程? 因此女子發出了“誰肯相牽攀”的悲愴呼號。與此同時,女子在前途茫茫的憂慮之中,又有痛定思痛的冷靜。“女蘿附青松”、“浮萍共綠水”,夫妻恩愛,本應如此。可如今這樣的結局,使她意識到,當初的同舉連理杯,綰合同心結,只不過是負心人的虛情假意。從這一冷峻的反思之中,女子更清楚地認識到負心漢的本來面目,從而割斷了自己最后的一縷情思。
結束的六句,化用了《孔雀東南飛》的詩句。女主人公雖然還不能從封建壓迫的本質上來認識自己的命運而歸結為夫妻緣分已盡(這一點也表明作者的局限),但她已從自己所受戕害的痛苦中,由己及人,發出沉痛的告誡:“回頭語小姑,莫嫁如兄夫。”這兩句,是女主人公在感情的潮頭退卻之后得到的思想上的理性升華,寫出了人物性格的閃光點,完成了女主人公的整體形象。
這首詩,是作者有意模仿民歌創作的作品,從中可以見到《詩經·衛風·氓》和《孔雀東南飛》的影子。作為文人創作,作者特別注重以濃郁的感情抒發來刻畫棄婦的哀怨之情,從感情上的創傷來揭示婦女的悲慘命運。隨著女主人公潛在憶念的順次涌現,感情節奏的變化發展,形成一種回旋交錯、跌宕起伏的結構風格。全詩如女主人公在絮絮話語,如泣如訴,哀婉動人,感人至深。
上一篇:《李甲·帝臺春》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趙執信·棄婦詞》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