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西山》詠[湖北]·西山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宋)蘇軾
春江淥漲葡萄醅①,武昌宮柳知誰栽?
憶從樊口載春酒②,步上西山尋野梅。
西山一上十五里, 風駕兩腋飛崔嵬③。
同游困臥九曲嶺④,褰衣獨到吳王臺⑤。
中原北望在何許? 但見落日低黃埃⑥。
歸來解劍亭前路⑦,蒼崖半入云濤堆。
浪翁醉處今尚在⑧,石臼抔飲無樽罍⑨。
爾來古意誰復嗣⑩?公有妙語留山隈⑾。
至今好事除草棘⑿,常恐野火燒蒼苔。
當時相望不可見, 玉堂正對金鑾開⒀。
豈知白首同夜直⒁,臥看椽燭高花催⒂。
江邊曉夢忽驚斷, 銅環玉鎖鳴春雷。
山人帳空猿鶴怨⒃,江湖水生鴻雁來。
請公作詩寄父老, 往和萬壑松風哀。
【題解】
西山古名樊山,又名樊岡,在今鄂州市西2公里。西山平地崛起,蒼勁奇偉,為古樊楚三名山之一。東晉建武元年(317)名僧慧遠在此建寒溪寺,遂為后代名人游覽之所。主要建筑現有靈泉寺、避暑宮、三賢亭、積翠門等。此詩作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時作者51歲,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其游西山尚在五六年前謫居黃州時,故實是對武昌西山景物的回顧性描寫。詩前原有序曰:“嘉祐中,翰林學士承旨鄧公圣求為武昌令,常游寒溪西山,山中人至今能言之。軾謫居黃岡,與武昌相望,亦常往來溪山間。元祐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考試館職,與圣求會宿玉堂,偶話舊事。圣求嘗作《元次山窪尊銘》刻之巖石,因為此詩,請圣求同賦,當以遺邑人使刻之銘側。”說明了此詩寫作的緣起。詩成之后,有三十余人唱和,作者又作《西山詩和者三十余人,再用前韻為謝》詩。鄧圣求:原名潤甫,字溫伯,建昌人,后以字為名,改字圣求。玉堂:謂翰林學士院的正廳。邑人:指王齊愈,字文甫。
【作者】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生平見前江蘇《送鄭戶曹》詩。
【注釋】
①此句言春江之水如葡萄酒一樣清澈濃綠。淥(lu),清澈。醅(pei),沒有過濾的酒。②樊口:地名,在湖北鄂城縣西。③崔嵬:巍峨高大的樣子。④九曲嶺:在西山南嶺,山路九折,故名。其上有九曲亭。⑤褰衣:提起衣服。吳王臺:又稱吳王峴,在九曲嶺下,三國時魏黃初三年(220)吳王孫權曾建離宮于此。⑥黃埃:黃色的塵埃。⑦解劍亭:傳為伍子胥渡江之處,久廢。⑧浪翁:指元結。其《自釋》云:“后家瀼濱,乃自稱浪士。”⑨抔(pou)飲:以雙手捧之而飲。樽罍:喝酒用的器皿。元結退居武昌樊水邊郎亭山下時,曾作《抔樽銘》:“時俗澆狡,日益偽薄。誰能抔飲,其守淳樸?”⑩嗣:繼承。(11)妙語:指元結的銘文。山隈:山之彎曲處。(12)好事:愛管閑事的人。(13)“當時”兩句:前面是回憶昔日之游,以下兩句寫今日與鄧圣求會宿翰林院的情景。⒁夜直:在官署內值夜班。⒂椽燭:像屋椽一樣粗的蠟燭。⒃“山人”句:指隱士已逝。用南朝齊孔稚圭《北山移文》句:“蕙帳空兮夜鵠怨,山人去兮曉猨驚。”
上一篇:(宋)王十朋《昭君村》詠湖北昭君故里詩詞
下一篇:(宋)張耒《別黃州》詠湖北黃岡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