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考霸”
“考霸”是一個新詞,指那些頻繁參加考試而且成績優異的人。這里說的“考霸”,是指古代慈城地區那些參加科舉考試獲得進士前三名,或舉人第一名,以及多次參加考試,考到六七十歲終于考中進士的人。《孝經》曰:“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些“考霸”的慈孝意義就在于顯親揚名。
姚淶,正德十一年(1516)鄉試第七名,嘉靖二年(1523)禮部會試第二名,殿試狀元。在他考中狀元之時,正好他的父親姚鏌從延綏立功還朝,榮升工部左侍郎,父子二人同在金鑾殿上謝恩,一時榮耀無比,天下讀書人都羨慕得不行。
歷史上有關于姚淶的三個神話傳說,意在說他天命不凡。第一個說他出生時,其母張氏夢見吞吃了太陽的光華,又夢見五色鳥飛入她懷中。第二個說他坐船進京趕考,船與迎面漁船碰撞發出巨響,他問怎么回事,船夫答曰:“籪船搖來撞頭。”“搖來”是他名字的諧音,“撞頭”是“狀頭”,也就是狀元的諧音,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姚淶狀頭”,于是這一屆狀元必定歸他了。第三個說他曾經寒窗苦讀,忽有一美女授以玉髓丸曰:“助君掇高科。”他吃下玉髓丸,果然中了狀元。
袁煒,鄉試舉人第二名,嘉靖十七年(1538)會試第一名,殿試探花,為此他刻了一方印章,是一條上聯,曰“天下一二三人”,一直沒人能對出下聯。
孔廟開筆禮
關于袁煒的傳說有兩個。一是說他少年天才,五歲就能對對子,有人考他上聯“書生尋石蟹”,他張口就對“學士跨金龍”,口氣非凡,那時就有人預言這小孩一定能做大官。二是說他是黑龍投胎,在他出生那年,父母同時夢見一條黑龍降于家,當時他父親就說:“若生兒,當非常,必亢吾宗。”果不出所料。
袁煒最擅長的本事在于寫青詞,每次都能讓嘉靖皇帝滿意。有一次皇帝的寵物貓死了,皇帝很心痛,竟然要身邊的大臣們為死貓寫一篇悼詞。大臣們都覺得難以下筆,或認為寫這樣的悼詞有失大臣身份。只有袁煒寫的祭文最好,其中有“化獅成龍”這樣的妙句,意思是說這只獅貓侍奉皇帝有功,已經升天變成一條天龍了。就像我們熟知的《西游記》白龍馬保唐僧有功,被佛祖封為八部天龍一樣。皇帝看了很滿意,從此袁煒一路高升,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從一個侍讀學士做到了一品大學士,相當于宰相。袁煒還創作過一副極力歌頌嘉靖皇帝的著名對聯:“洛水玄龜初獻瑞,陰數九,陽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丹鳳兩呈祥,雄鳴六,雌鳴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這副對聯看起來很華美,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嘉靖皇帝與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并列,還有什么洛水的龜、岐山的鳳凰,都來表示祝賀,祝愿皇帝長生不老。因為袁煒擅長寫青詞,時人就諷刺他是“青詞宰相”,好像除了拍馬屁,沒有別的本事。其實袁煒至少還有一個本事,就是善于發現培養人才。他做考官時錄取的前三名申時行、王錫爵、余有丁,后來都成了一品大學士,執掌朝政。又如他的廉潔,被《客越志》作者王穉登稱為“古書中所稱八百桑賢相,恐不過是”。
楊守勤,鄉試舉人第三名,萬歷三十二年(1604)會試第一名,殿試第一名,這三次考試成績又分別被稱為經元、會元、狀元,也可以稱三元及第。他的考試成績比姚淶、袁煒還要更勝一籌,關于他的神話傳說也更多。他的故事在《楊狀元故居》一節中已有介紹,這里不再重復。
姜宸英,康熙三十六年(1697)殿試探花,這時他已經七十歲了。在此之前,他的才華早已名聞天下,可就是考運不佳。這次考試,又不知哪里格式弄錯了,受卷官見了嘆曰:“此老今年不第,將絕望而歸耳。”怕他這次再考不上,有可能就活不到下次考試了,于是幫他改正了格式。卷子送到了康熙皇帝那里,皇帝也知道他的大名,說:“老名士了,積學能文,至老猶篤,可拔置第一甲第三名,以此規勸天下讀書人。”是皇帝特批的第三名,以此激勵天下讀書人,要老當益壯,不要對科舉失去信心。
同為“江南三布衣”的好友朱彝尊曾回憶姜宸英的一件趣事。宸英的文章、書法都很有名,卻總也考不上進士。本來他已經被推薦進入國史館,有朝廷發給俸祿,父母也得到追封,也算光宗耀祖了,可他還覺得不夠,還要考。彝尊勸他不要考了,他聽了生氣不說話。宸英平生不吃豬肉,也討厭別人吃。有一天彝尊和他開玩笑說:“假如有人寫進士錄取名單,對你說只要吃一盤蒸豬肉,就讓你錄取,你吃還是不吃?”宸英笑著說:“又不是有毒的馬肝,為什么不吃?”為了能考上進士,他什么都能豁出去。《楚辭》說“年既老而不衰”,說的就是他這樣的人啊。
裘璉,康熙五十四年(1715)進士,時年72歲。比姜宸英考中進士時還大兩歲。《溪上遺聞集錄》記載了他被錄取的經過。康熙皇帝在閱卷的時候忽然問侍從:“聽說那天交卷的時候,有一個年紀很大的考生,因為考試失誤痛哭流涕地走出來,知道他是誰嗎?”侍從說是裘璉,皇帝又問:“裘璉考卷錯在哪里?”答曰:“多寫了幾行。”“那又有什么關系呢?”皇帝說,“去拿來給朕看過。”侍從拿來考卷。皇帝才看了幾行就說:“嗯,觀點不錯,字也很好,可以錄取,而且名次還可以靠前一點。”侍從說:“二甲之前名次已經定了,只有三甲名次還沒定。”于是就把他錄取為三甲第一名,還特賜他“傳臚”。清代專稱二甲第一名為傳臚,而裘璉只是三甲第一名,所以皇帝給他的榮譽是超過常規的。
裘璉和姜宸英兩人命運差不多,祖上幾代都是明朝大官,他們考清朝科舉,一直考到七十多歲,都得到了康熙皇帝特別關照,最終都因為冤案死在清朝的監獄里。
尹志,早年因為家貧做米販子。一日將販米去外地,他雇的船停在西門外,沒想到幾個秀才強占了他雇的船,把他的行李扔到岸上,還罵他:“哪里來的小商販,敢跟我們秀才搶船?”尹志不敢與他們爭辯,心里卻非常氣憤,發誓要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從此他不做米販子了,改名“志”,發奮讀書,終于考中舉人,做了知縣,地位超過了那幾位秀才。
慈城地區歷史上還有幾位考上沒多久就英年早逝的“考霸”,如:王應選,萬歷二年(1574)進士,以廷對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未幾卒;姚元凱,天啟元年(1621)舉浙江鄉試第一,未仕而卒。
古時候婦孺皆知的戲曲《琵琶記》里有一句唱詞:“你今日榮歸故里,光耀祖宗,雖是他生前不能享你的祿養,死后亦得沾你的恩典。”真可謂說出了那些“考霸”之所以這么拼的重要原因:為了光前裕后,為了盡孝盡慈。
上一篇:慈城《慈湖家訓的當代價值》
下一篇:慈城《慈溪抗倭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