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葛祚碑
亦題《葛祚》。東晉志怪小說。干寶撰。原載《搜神記》卷十一。《法苑珠林》卷八十引載。李格非、吳志達《文言小說》選錄。這是一則斗妖故事。敘寫:葛祚任衡陽太守時,郡境(轄區)內有一只大木槎 (木筏)橫攔水中,且能興妖作怪。百姓為消災避禍,為它立廟而祭祀。行旅之人若去廟中奉祭,“槎乃沉沒”,便能順利通過,否則船就會被撞壞。葛祚將離任所,“乃大具斧斤,將去民累”。晚上聽見“江中洶洶有人聲”,前往觀看,只見木筏“沿流下數里,駐灣中”。從此后行旅者再無“沉覆之患”。衡陽百姓為表彰葛祚的功績,為其立碑,上寫“正德祈禳,神木為移”。小說通過葛祚移槎的故事,旨在頌揚那些為民去累除怪的濟世英雄。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水鄉百姓依水而謀生,又因水而多難,無法預測的狂風巨浪,時刻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安全,船翻人亡之事時有發生。于是,人們便希冀有高人神仙來為他們消災滅難。類似這樣的故事便應運而生。作品中的“大槎”,即自然災害的象征;而為民除怪的葛祚,便是人們理想的化身。他的降妖,憑著一顆赤子之心,一腔愛民之情,一身浩然正氣,就使作為災害象征的“大槎”,一改興風作浪的妖怪特性,而乖乖地“駐于灣中”。人定勝妖的思想自然見出。值得注意的是,漢魏以來的描寫斗妖題材的志怪小說中,斗妖降怪者,或神或仙,或神性英雄,或具有神奇本領、勇力的人;而本篇的斗妖者葛祚,非神非仙,也無奇法異術,只是一介地方官吏。顯然葛祚的形象已經改變了斗妖者的形象特征。這樣,本文就在斗妖類題材的作品中獨辟了蹊徑,翻出了新意。從志怪小說的發展看,無疑這是一種進步。作品構思精巧,能于細微處見精神。作者把葛祚降妖安排在他即將離任之時,在可為可不為中,表現人物甘冒風險,為民除害的精神風范。文末說,當地人為葛祚立碑,曰:“正德祈禳,神木為移。”在頌揚他義舉的同時,又挖掘出了他的內在美德,雖為一句交待,可挾千鈞之力,亦見作者匠心獨運。《獨異志》、《幽明錄》皆采錄此故事。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葛洪·葛玄》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王琰·董吉》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