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駿圖
金·趙霖作
絹本設色
縱二七.四厘米
橫四四四.二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昭陵六駿圖
此圖依據唐昭陵六駿石刻而繪。六駿為唐太宗李世民統一天下、轉戰沙場時所騎的六匹戰馬,李世民即位后,為追念這些在創立帝業中出力的良驥,于貞觀十年詔令雕刻六駿石像,立于他的寢陵昭陵(在今陜西禮泉)前,親撰贊語,由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寫,昭陵由大畫家閻立本、閻立德兄弟主持設計與施工。六駿石刻近千年內保存完好,其中“颯露紫”、“拳毛騧”兩匹于1914年被盜去,現藏于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院;“什伐赤”、“青騅”、“特勒驃”和“白蹄烏”四匹,雖也遭破壞,但經粘修拼合后獲得殘存,原藏陜西省博物館。趙霖《昭陵六駿圖》在毀損前數百年將石刻圖像移至絹素,并完好保存至今,為了解石雕原貌保留了唯一的歷史形象佐證,彌足珍貴。
作品分六段繪六駿,每匹駿馬后有一段題贊。駿馬的形態忠于原作,又注意發揮繪畫特長,通過遒勁的筆法和精微的設色,將馬匹的毛色表現得更加真實自然,戰騎馳騁疆場的雄姿也刻畫得十分生動。無論是奔馳、騰躍,還是徐行、佇立,都能曲盡其態。
六駿中,有侍者牽引的颯露紫塑造最為精采。據《舊唐書·丘行恭傳》記載:“初,從討王世充,會戰于邙山之上,太宗欲知其虛實強弱,乃與數十騎沖之,直出其后,眾皆披靡,莫敢當其鋒,所殺傷者甚眾。既而限以長堤,與諸騎相失,惟行恭獨從。尋有勁騎數人追及太宗,矢中御馬,行恭乃回騎射之,發無不中,余賊不敢復前,然后下馬拔箭,以其所乘馬進太宗。行恭于御馬前步執長刀,巨躍大呼,斬數人,突陣而出,得入大軍。貞觀中,有詔刻石為人馬以像行恭拔箭之狀,立于昭陵闕前。”畫面選取的正是丘行恭為颯露紫拔箭的剎那情景,粗壯剽悍的丘行恭,右手拔箭,左手推撫,身子后傾,目光溫和,疼愛之情溢于畫面。受傷的馬馴順地佇立,馬頭與丘行恭緊緊相貼,也極富感情色彩。颯露紫前腿緊繃,后腿微屈,極細微地描繪出了戰馬強忍劇痛的動態。在細節刻畫方面,此作較之石刻更加精微。
其余五匹,拳毛騧為李世民平劉黑闥時所乘,特勒驃為征宋金剛時所乘,均作徐步行進狀,雙耳豎起,目光有神。身中九箭的拳毛騧,起步輕捷,頭部前昂,更顯得英俊堅毅,透出久經沙場神駿的不凡氣質。白蹄烏、青騅、什伐赤分別為李世民與薛仁果、竇建德、王世充作戰時乘騎,皆作奔馳之狀,四蹄騰空,鬃毛飛揚,突出了飛奔的動感和勇猛的沖勢,呈現出沖鋒陷陣時的雄姿。六匹駿馬以不同的動作、神情、氣勢,表現出共有的軒昂雄健氣宇,在歷代戰馬形象中堪稱上乘之作。
從畫風看,此圖明顯吸收了漢族藝術傳統,繼承唐和北宋時代的畫馬技法。造型準確,勾勒細勁,渲染富有質感,設色濃重古艷,顯示出相當高的藝術修養。
畫面每段題贊均為金代著名書畫家趙秉文所書,趙的流傳書跡甚少。此圖不僅為趙霖的存世孤本,也是金代重要的存世墨跡。
上一篇:《赤壁夜游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文姬歸漢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