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伊曼努爾·康德
人們好像引以為榮地把關于形而上學的研究,輕蔑地說成純粹無謂的思慮。然而形而上學卻是本來的、真正的哲學!
【演講詞】
哲學由希臘人傳到羅馬人那里以后,就不再擴展了,因為羅馬人老是停留在學生階段。
西塞羅在思辨哲學方面是柏拉圖的學生,在道德學方面是斯多亞主義者。愛比克泰德、哲學家安托尼都屬于斯多亞派,塞內卡是這一派的最著名代表。在羅馬人中間,除了留下“博物志”的年輕的普林尼之外,沒有自然學者。
文化終于在羅馬人那里消失,野蠻興起了,直至公元6—7世紀,阿拉伯人才開始致力于科學,使亞里士多德〔研究〕重新繁榮起來。現在,科學又在西方抬頭了,尤其是亞里士多德的威望,人們以一種奴隸的方式追隨他。11世紀和12世紀出現了經院哲學家,他們注釋亞里士多德,無盡無休地玩弄技巧。人們所從事的無非是純然的抽象。經院哲學的這種似是而非的論究方式在改革時代被排擠掉了。折衷主義者出現在哲學領域,他們是這樣一批自己思維者,這些人不委身于任何學派,而去尋找真理,并且一旦找到,就予以接受。
近代哲學革新,一部分歸功于對自然界的大量研究,一部分歸功于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結合。通過研究這些科學,在思維中形成的秩序業已擴展到原來世界智慧的特殊分支和部分以外。近代第一位、也是最偉大的自然研究者,是維魯拉姆的培根。培根在研究中踏上了經驗的道路,注意到觀察和實驗對于揭示真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過,思辨哲學的革新究竟是從哪里開始的,這還很難說。在這方面,笛卡兒的功績不容忽視,因為通過提出真理的標準(他以知識的清楚和自明來建立這種標準),他對賦予思維以明晰性作出了很多貢獻。
但是,我們時代最偉大、功勛最卓著的哲學改革者,要推萊布尼茨和洛克。洛克試圖分析人類知性,指出哪些心靈的力量及其作用屬于這種或那種知識。雖然洛克為更深入徹底地研究心靈本性提供了便利,但是他并沒有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他的處理方法也是獨斷的。
這種非常錯誤的、哲學思考的獨斷方法,為萊布尼茨和沃爾夫所特有。它帶有如此之多的欺騙性,以致有必要棄而不用,代之以另一種批判的思考方法。后一方法在于研究理性本身的活動方式、分析人類全部知識能力,并考察這些能力所能達到的界限。
自然哲學在我們時代極為繁榮。在那些自然研究者中間,牛頓享有極高名望。近代哲學家不能自詡享有卓越的永久聲譽,因為這里仿佛一切都在流動。一個人所建立的,另一個人加以拆除。
在道德哲學領域,比起古人我們并未走得更遠。在形而上學方面,對形而上學真理的研究,我們似陷入迷惘狀態。現在對于這門科學表現出某種冷淡,因為人們好像引以為榮地把關于形而上學的研究,輕蔑地說成純粹無謂的思慮。然而形而上學卻是本來的、真正的哲學!
我們的時代是批判的時代,必須從我們時代的批判的嘗試來看哲學、特別是形而上學將會成為什么。
【鑒賞】
康德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在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他也是一個辛勤的教師,直到他逝世前幾年還在進行教學。他講課時嚴肅認真、見解深刻、旁征博引、內容豐富、語調緩和、引人入勝。康德的學生、德國文學方面的狂飆突進運動的先驅赫爾德曾這樣評論康德的講課:“談吐思如泉涌,趣事、妙語、幻想隨手拈來,切合需要。他的講課既富有教益又極為引人人勝。”本文選自康德的《邏輯學講義》導言,該書是康德在大學教授邏輯學的演講稿。
康德在本篇演講中按年代順序臚列哲學思想的發展,看似平淡無奇,甚至像報流水賬,實則大巧若拙,返璞歸真,極其自然地運用了提示法、比較法、直言法、概括法等演講的藝術手法,對哲學史上的重要哲學派別及哲學家思想的紹述與評介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一部歐洲哲學史,肇始于公元前6一前7世紀的古希臘。當時的哲學流派紛呈,輝煌一時,眾多哲學家的哲學思想給后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公元前3世紀初期,羅馬征服了意大利南部的希臘各個城邦,統治了整個意大利半島,后來又經過多次對馬其頓和敘利亞的戰爭,逐步征服了這些地區,并建立了地中海的海上霸權。到公元前2世紀后半葉,開始了歷史上的羅馬時期。在這一時期,哲學幾陷于委頓停滯,“在羅馬人中間,除了留下‘博物志’的年輕的普林尼之外,沒有自然學者”(古希臘哲學和自然科學融合在一起,哲學家同時又是自然科學家)。當時,無論是思辨哲學還是道德哲學,羅馬人只是照搬沿襲希臘,毫無創新和生機,“老是停留在學生階段”,最后,“文化終于在羅馬人那里消失,野蠻興起了”。而在漫漫近千年的整個中世紀的黑暗中,理性被扼殺、文明窒息了。哲學一片空白。哲學成了神學頤指氣使的婢女。直到公元6—7世紀,阿拉伯人才開始重新探索科學,并使對于亞里士多德的研究再度復興起來。
康德輕視和否定古羅馬哲學和中世紀哲學,然而對近代哲學則情有獨鐘,大加肯定和贊賞。他把培根稱作“近代第一位、也是最偉大的自然研究者”。認為思辨哲學革新的始作俑者雖然難以確定,但“在這方面,笛卡兒的功績不容忽視”。他還把萊布尼茨和洛克贊許為“我們時代最偉大、功勛最卓著的哲學改革者”。其中,培根和洛克推崇經驗主義哲學,認為知識來源于人的感覺經驗(典型論斷便是洛克的“白板說”);而笛卡兒和萊布尼茨則推崇理性主義哲學,認為知識來源于人的理性直觀(典型論斷便是笛卡兒的“天賦觀念說”)。康德認為,盡管經驗主義哲學和理性主義哲學都有值得稱道和肯定的地方,但兩者在哲學思考的方法上都毫無例外地屬于獨斷論,尤其是萊布尼茨及其門徒沃爾夫,其獨斷的方法已導致了欺騙。康德對以牛頓為代表的18世紀的自然哲學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對“本來的、真正的哲學”的形而上學(本體論意義上的元哲學)的停滯表示了不滿和揶揄。
這樣,康德順理成章地提出了在“批判的時代”必須用以“批判的思維方法”為特征的“批判哲學”來取代帶有“獨斷”和“欺騙”的哲學。康德不愿盲目相信人類理性的力量,他要對它加以檢查、清理、衡量,看看它到底有多大能力,它的活動到底能達到多大范圍。這里,我們已隱約可見康德日后所創制的龐大哲學體系的端倪,這個哲學體系從《純粹理性批判》(思辨哲學)始到《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哲學)終,而這兩者之間的橋梁,便是他晚年寫的《判斷力批判》。
一部哲學史,縱貫兩千余年,涉及的哲學家和哲學派別何止成百上千,其著作和觀點更是汗牛充棟、林林總總,但是康德卻用短得出奇的篇幅和同樣短得令人驚異的時間講完了整個哲學史,這恐怕是空谷足音、絕無僅有的。盡管他在演講中所提及的有代表性的哲學家及其理論觀點寥若晨星,少得不能再少,且敘述的跳躍性很大,但由于他的淵博的學識、縝密的邏輯以及常年演講練就的嫻熟駕馭演講內容和聽眾心理的技巧,終于使得通篇演講言與意會,意隨言遣,脈絡貫通,史論交融,給人以完整感和滿足感,并且作為演講名篇留傳了下來。
上一篇:[德國]弗里德里希·黑格爾《信賴科學,信賴自己》
下一篇:[中國]鄧小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