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菲利浦·凱德威
事實上,風險與效益通常是并存的。探查、實驗、冒險和創新都隱含著風險,也正是人類發展臻于成功境界的首要推進力。
【演講詞】
事實上,風險與效益通常是并存的。探查、實驗、冒險和創新都隱含著風險,也正是人類發展臻于成功境界的首要推進力。
整個社會體系也是如此,為求得進步,它也必須勇于嘗試,承擔風險。
假若前人缺乏冒險精神,今天就不會有電源、激光光束、飛機、人造衛星,也沒有盤尼西林和汽車……成千上萬的成果將不可能存在。
試想,如果人們完全針對電力可能造成的人體傷害來看事情,那么公元1882年于紐約建造的第一座發電廠根本不可能會存在。如果有人極力倡言電擊的損傷性,今天我們只有借著燭光視物的份了,可是我們知道,燭火也可能引發火災呀!
因此,社會勢必需要承擔更多必要的風險。近些年來,為降低各種風險率,制定了許多強制的法規。當然,保護消費產品、清掃環境和維護全民健康是正確之途。然而,若是實施過甚,塑造成為一個沒有冒險的世界,我們必將面臨重重危機。
譬如,堅決反對改造和資源開發的環境保護主義必然嚴重威脅到經濟體制的生機。憑借著社會生態學之名,因而使得國家未能完全發展,同時也增加了石油、煤礦開采、輸油管和煉油廠建造的成本。
更有甚者,各政府官員致力于根絕各項事務的風險率,使得社會愈發趨于窒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引證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所做的統計數字,全美出產的漢堡包食品必須遵循總計41000條聯邦和州立規章、200條法令。我不清楚大家的看法如何,就我個人而言,我希望我所吃的漢堡包不要摻雜太多的政府因素在內。
當然,意欲將風險率降至零指數的政策勢必與現實真相相抵觸。它必然要枯竭創造力,杜絕創新并徹底破壞現有的企業機械裝置,方能達到目的。
【鑒賞】
凱德威的這篇演講詞,盡管比較簡短,卻是福特公司的經驗之談。它非常精辟地闡述了風險的性質、人們對待風險的不同態度及其可能的后果。
所謂風險,就是指事先很難確定,但卻可能發生的危險。風險具有不確定的特點。不確定性意味著,當我們采取某項行動時,該行動將具有多個可能的結果。例如,它可能成功,即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也可能失敗,即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我們在事前并不能準確地預見其結果到底是哪一個。我們所能做到的頂多是:盡量去估計某個行動的每一種結果的可能性大小,并據此決定是否采取該行動。換句話說,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中,我們必須和只能“冒險”。
菲利浦·凱德威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總裁。福特汽車公司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們勇于創新,敢冒風險。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福特公司由于舊的經營管理體制而陷入困境。為了走出危機,公司領導決定改革,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推行工人參與管理。盡管這項改革措施在一開始時受到大多數管理人員的反對,但公司領導仍然堅定不移地加以貫徹,最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原來預計至少需要15年時間才能改變面貌,結果只用了5年,利潤就超過了規模是其三倍的通用汽車公司。
凱德威認為,風險是客觀的,普遍的,它隨時隨地存在于我們的周圍。例如,“電力可能造成人體傷害”,即使是“燭火也可能引發火災”。總之,一切的“探查、實驗、冒險和創新都隱含著風險”。
對待風險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態度是凱德威本人所持有并竭力宣揚的,即人們“必須勇于嘗試,承擔風險”,“社會勢必需要承擔更多必要的風險”。這是因為,冒險是人類進步——或者用凱德威的話說“是人類發展臻于成功境界”的首要推動力。
另一種態度正好相反,它“致力于根絕各項事務的風險率”,“意欲將風險率降至零指數”。凱德威對這種態度的批評是:首先,根絕各種風險率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它“與現實真相相抵觸”;其次,根絕各種風險率將“枯竭創造力,杜絕創新并徹底破壞現有的企業機械裝置”,“使得社會愈發趨于窒息”,其結果只能是使人類向“原始”的軟弱無助的狀態倒退,從而將面臨更大的危險。
凱德威的看法不僅是關于福特公司不斷進取的經驗之談,而且也是對70—80年代期間美國經濟實力日趨衰落的弊病的一個診斷。在戰后初期,美國的生產率年增長率曾經有過驕人的成績,最高時幾乎達到3%。但好景不長,到60年代末即開始下降,70年代中期,已經下降到60年代的一半以下,80年代初期,更是降到了只有0。2%左右。生產率增長率的下降使得美國的整個經濟增長率也落到了日本和西歐許多國家的后面。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走下坡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政府推行的名目繁多的各種過分降低風險的規章、法令和政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凱德威舉例說,美國的漢堡包所必須遵循的各種聯邦和州的規章或法令竟達41200條!這當然會嚴重阻礙生產的發展。
這篇演講詞盡管很短,還不到1000字,但它有理有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旁征博引,又有很強的可讀性。而且演講風格直入主題、直率平實,善于運用直陳法、后證法等演講手法。
上一篇:[美國]保羅·薩繆爾遜《分析經濟學中的最大原理》
下一篇:[美國]露西·斯通《婦女,要爭回自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