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歷法·天地起源的學說
最早在老子《道德經(jīng)》中便有記載:“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同時還說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后來莊子繼承了他的思想。在《周易·系辭》中也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記載,這些都提到了天地起源的問題,認為天地從無到有。屈原在《天問》中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他寫道:“遂古之初,誰傳導(dǎo)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之合,何本何化?”到了漢代,關(guān)于天地起源的學說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四種學說。
(一)《淮南子·天文訓(xùn)》中說:“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漏漏,故曰太始,道始于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根,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圭易,重濁之凝渴難,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陽之熱氣久者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久者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氣精者為星辰。”說太始生道,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分裂出天地,天地生萬物以及日月星辰。把天地的起源說得如此神奇。
(二)西漢末年成書的《易緯·乾鑿度》認為無形產(chǎn)生了有形,天地之初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之時,未產(chǎn)生氣;太初,為氣的開始;太始,為形的開始;太素,則為質(zhì)的開始。氣、形、質(zhì)沒有分離,為一種渾沌狀態(tài),然后清輕之氣上升為天,重濁之氣下凝為地,從而產(chǎn)生了天與地。
(三)張衡的天地說。把天地的形成分為五個階段,強調(diào)道的支配作用。第一階段為溟滓,在宇宙之初,只有一片虛無、寂靜、無法描繪的虛空,這是道的根本;第二階段為太素,虛空中產(chǎn)生了元氣;第三階段為龐鴻,元氣混沌不分,沒有固定的形體,這是道的主干;第四階段為天地階段,元氣分離,柔而清的形成外面的天球,重而濁的在中間形成地,天位于陽,地位于陰;第五階段為天元,天地相互作用,形成了日月星辰、四季寒暑。每個階段都經(jīng)歷很長一段時間。這種觀點,是一種渾天結(jié)構(gòu)的天地起源說。
(四)王符的天地說。王符在《潛夫論·本訓(xùn)》中提出了他的觀點:“上古之世,太素之時,元氣窈冥,未有形狀,萬精合并,混而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變成陰陽。陰陽有體,實生兩儀。天地壹郁,萬物化淳。”由太素到陰陽到兩儀到萬物(兩儀即天地)。這四種觀點,前兩種備受人推崇,因為一些宇宙學家認為,宇宙由原始宇核大爆炸生成,原始宇核則是從虛無中產(chǎn)生,前兩派的觀點也都把虛無作為天地的起點。漢代以后的天地起源說大都沒有超出漢代的樊籬,只是有的學說進一步深化了而已。如宋代的朱熹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一種物質(zhì)渦漩的起源觀,指出天地之初為陰陽之氣,它們相互運動,產(chǎn)生許多物質(zhì),因為沒有出處,便在中央結(jié)成了地,氣之清者便是天。朱熹的這種學說清代人揭暄又將其發(fā)展。元代又產(chǎn)生出了一種新的天地起源說,它與古代的許多學說相聯(lián)系。元人鄧牧在《伯牙琴》中認為,無限的虛空中存在著許多天地,“天地大也,其在虛空中不過一粟耳。虛空,猶木也;天地,猶果也”,認為宇宙中存在著無限多個天地系統(tǒng),這是中國古代宇宙觀的一大發(fā)展。與天地起源相聯(lián)系的觀點是天地的毀滅,中國古人也有許多假想,如東晉《列子·天瑞篇》中講的杞人憂天的故事即是一例。在佛教傳入后,還產(chǎn)生了一種世界大輪回的觀點,認為天地毀滅了又重生,重生了又毀滅。這是一種循環(huán)論。北宋哲學家邵雍則進一步認為,天地過129600年為一元,一元都要經(jīng)過生與滅的交替。這些觀點在后來大都失去了市場。
上一篇:天文歷法·大衍歷
下一篇:抵御外侮·太平軍痛擊“洋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