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化記》簡介|鑒賞
傳奇小說集。晚唐皇甫氏撰。《太平廣記》列有佚文,或訛作《原仙記》。今存《類說》本、 《紺珠集》本、 《說郛》本,均不全。
《原化記》的思想內(nèi)容比較復(fù)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社會的生活面貌。這個時期,中央王朝勢力日益衰微,社會處于崩潰的邊緣,統(tǒng)治階級為了鞏固其政權(quán),加強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而這反過來又造成了人民的反抗意識和行動。如《車中女子》寫一女俠客偷盜宮中寶物,而且還把一個因助她而被關(guān)押在宮城牢中的舉人救了出來,這個故事從一個側(cè)面形象地告訴人們:封建帝王和法律的昔日威嚴幾乎已經(jīng)喪失殆盡了。又如《崔慎思》中所寫的女子,是一個復(fù)仇者的形象。她父親“昔枉為郡守所殺”,她便只身入城求報。數(shù)年之后,她終于殺了郡守,替父親報了大仇。再如《南陽士人》一則,寫一南陽士人突然變?yōu)榛ⅲ斔獋σ回撔秸邥r,忽有神仙告曰:要復(fù)人身,需得食王評事,若食此負薪者,則永不能遂愿。王評事乃一大官,只見他“朱衣乘馬”、“縣官相送”、“有道從數(shù)人”,當此虎吃了他后,果然還原為人。故事很荒誕,但在荒誕的形式下卻包含著極深刻的思想。變形本身固然不足為信,但它卻可以是一種象征,是人們被現(xiàn)實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一種幻覺。南陽士人所變的虎,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作者對被逼鋌而走險的草莽英雄的一種象征描寫。而神仙的告誡,則顯然是在說明,反抗者的真正出路在于徹底打倒某些為非作惡的壓迫者而不是去欺負比自己更弱的無辜者。在《原化記》中類似這樣反映人民反抗意識的作品還有《螺婦》、 《嘉興繩技》等篇。
描寫劍俠的作品,在晚唐傳奇中為數(shù)不少。當時藩鎮(zhèn)割據(jù),相互爭斗,往往蓄養(yǎng)刺客以威懾對方。而找不到出路的人民,也希望有這樣一些人來仗義鋤奸,因此這類題材的作品便紛紛出現(xiàn)。 《原化記》里也留下了時代的這種痕跡,塑造了一些富于正義感的劍俠形象。如《義俠》一則中的義俠,他本來是奉縣官之命去殺某客人的,后來在暗中聽得客人說縣官曾是自己救過的一個犯人,這才明白縣官是在恩將仇報,是個忘恩負義的人,于是便轉(zhuǎn)身回去殺了縣官,說:“吾義不舍此人也。”這是一個疾惡如仇、見義勇為的俠客形象。
唐代,隨著經(jīng)濟的繁榮發(fā)展,與西域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也不斷得到加強,西域地區(qū)的商人來中國經(jīng)商已是很平常的事。《原化記》在這方面亦有所記載,如《鬻餅胡》、 《魏生》等篇,寫的就是胡人(當時對北方和西域各民族的泛稱)當時在中國做珠寶生意的事情。這些作品在今天來說是具有一定史料價值的。
《原化記》的作者有時還采用寓言的筆法,對一些生活現(xiàn)象進行了富于哲理性的解釋。如《江東客馬》寫一客人因其所乘之馬病,便賣給了館家。兩年后,客奉使路過此館,得知馬尚在,便“請乘此馬”。馬“索視良久,知本主也,既乘,遂躍此人于地,踐嚙頗甚”, “意恨其賣己也。”這實際上是提供了這樣一條教訓(xùn):寡恩薄情、落井投石者必沒有好下場。《原化記》還有較多篇幅記載了神仙方士異人的故事,這里面不可避免有宣揚命中注定、富貴在天等宿命論和宗教迷信思想的作品,但有的作品也對所謂有道有術(shù)者進行了深刻的諷刺,揭露了他們的虛偽,《陸生》篇記述的仙人就是如此。此仙據(jù)說很有道,經(jīng)他所教的人, “道成者能興云致雨,坐地立亡,浮游世間,人不能識。”但弟子在拜師時,卻必須“獻一女”作為禮物,當他知道弟子無法辦到時,又授法與弟子,教其取女來,而且還規(guī)定只能取五品以上、三品以下的家人。這個仙人原來就是這樣一個色欲熏心、有著濃厚等級觀念的小人。此外,象《李老》篇,諷刺的也是一個教人謀取私利的所謂“善卜者”。
在藝術(shù)上, 《原化記》發(fā)展了志怪的傳統(tǒng),但是它在故事的敘述過程中并不全以虛幻示人,而是常常證以實事,因此所記雖為怪異,但讀來卻頗富人情味。大有“假小說以寄筆端”之意,這從上面所引的作品中即可以看出。
《原化記》的人物描寫,成就雖不如中唐時期出現(xiàn)的許多著名作品,但卻也偶有獨到之處,如《京都儒士》篇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刻劃就很出色。京都儒士自吹有膽氣,與人賭夜間獨宿于一“兇宅”。這時,作者很細致地描繪了他的內(nèi)心活動以及變化過程:
了不敢睡,唯滅燈抱劍而坐、驚怖不已。至三更,有月上,斜照窗隙,見衣架頭有物如鳥鼓翼。此人凜然強起,把劍一揮,應(yīng)手落壁,磕然有聲。后寂無音響,恐懼既甚,亦不敢尋究,但把劍坐。及五更,忽有一物,上階推門,門不開。于狗竇中出頭,氣休休然,此人大怕,把劍前斫,不覺自倒。劍失手拋落,又不敢覓劍,恐此物入來,床下跧伏,更不敢動。
這段心理活動,作者不是靜止的客觀描寫,而是結(jié)合著人物的動作進行刻畫,因而更是繪聲繪色。從后面的故事我們得知儒士所斫之鳥其實是頂破草帽,所斫狗竇之物“乃是所乘驢”,所以會演出這場“與物戰(zhàn)爭之狀”,完全是由于其懼怕心理。因懼怕而失去了理智,這樣,只要有東西發(fā)出響聲,他便疑為鬼物兇物,而這又更加劇了他的驚恐害怕,最后只有跧伏于床下,再也不敢動了。作者通過對這位“大膽”儒士的心理活動的描寫,揭露了他自我吹噓、言行不一的虛假行為,嘲諷了生活中那些說大話、說空話的人。
由于作者受當時文壇比較普遍的抄襲風(fēng)氣的影響, 《原化記》中也有一些作品在藝術(shù)上并不成熟,有因襲跡象,這在《采藥民》里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上一篇:《博物志》簡介|鑒賞
下一篇:《雙靈魂》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