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真逸史》簡介|鑒賞
全稱《新鐫出像批評通俗奇?zhèn)b禪真逸史》,又名《殘梁外史》、《妙相寺全傳》。原題“清溪道人編次”, “心心仙侶評定”。八卷四十回。據(jù)孫楷第考證,本書作者為方汝浩,明末人。其著述除本書外,還可見《禪真后史》及《東度記》。日本晃山慈眼堂藏明末崢霄館本《禪真逸史》署“濲水方汝浩清溪道人識”,《東度記》題“滎陽清溪道人著”,則方汝浩可能是河南鄭州、洛陽一帶人。北京圖書館藏明天啟間杭州爽閣主人履先甫原刻本。前有傅奕、諸允修、徐良鋪、李蕃、施途原、翁立環(huán)、陳臺輝、徐良翰、閻宗圣、謝五鄰、李文卿、夏禮、夏之日、方汝浩等15篇序跋,又有履先甫“凡例”。有圖80頁。正文半頁9行,行22字。大連圖書館藏乾隆五十三年(1788)翻印爽閣藏板本。此外尚有寄暢樓刊本、文新堂刊本、明德堂藏板本、三益堂藏板本等。夏履先本有石印本改題《殘梁外史》,又上海書局石印本改題《妙相寺全傳》。新版有1986年齊魯書社本、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本、1987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本。
書敘梁武帝即位以來,酷信佛教,于大通十一年正月,敕禁城內(nèi)造一大寺,名“妙相寺”,極其壯麗寬敞。東魏主欲效法梁主,于洛陽城外廣起浮圖,鎮(zhèn)南將軍林時茂切諫,魏主為之罷議,朝野播揚林鎮(zhèn)南有回天之力。渤海王高歡世子高澄為人狠毒,與林暗成仇隙。高澄打獵害民,林斥之,為避禍計,林往問月庵出家,名為太空,別號澹然。梁武帝命文武薦選妙相寺正副主持,左仆射謝循薦圓慧寺和尚鐘守敬,武帝御封鐘守敬為僧綱司都法主,妙相寺正主持。林澹然離魏入梁,于睢陽打殺強人,睢陽縣尹丘吉薦之,武帝封澹然為僧綱司副都法主,妙相寺副主持。梁武帝寵妃王娘娘壽辰,妙相寺鐘主持做道場,動用之物,極其華麗奢侈。林澹然擒獲見財心動打算劫物的苗龍等,救了正主持鐘守敬。鐘守敬自毀修行,慕懶漢沈全妻黎賽玉美貌,與趙尼姑設(shè)局打發(fā)沈全出門,日與賽玉奸宿。林澹然苦口相勸,反遭忌恨。梁武帝御駕妙相寺燒香,林澹然與武帝講禪不投機,鐘守敬乘機離間。武帝信鐘守敬讒言,欲拘捕林澹然勘問。林澹然星夜出逃,武帝復(fù)遣軍騎五百飛馬追捕,又四處張掛榜文,限期捉拿。林澹然逃到武平,在過睢陽郡武津關(guān)口時,被緝捕使臣認(rèn)出,捕獲監(jiān)禁。都督杜成治父杜悅曾受林澹然大恩,杜成治報恩義釋澹然入魏。事泄,杜成治驚恐痰壅而絕,武帝復(fù)盡抄沒其家,幸其妾馮桂姐遺腹得一子,取名伏威。林澹然入魏來到河?xùn)|府廣寧縣,留宿張?zhí)f院,擒化作美女的狐貍精,救了張?zhí)珒鹤訌堈摇:偩珜Ⅰ艺嫒怂艄{紙交付澹然,澹然至獨蜂山五花洞取出真人存留的《天書秘箓》、《地衡秘箓》、《人權(quán)秘箓》,朝夕演習(xí)天書。自此觀星望氣、排兵布陣及術(shù)數(shù)陰陽,無不精妙。苗龍、薛志義二人欲救因私匿澹然而被禁的李秀,聚兵梁地山寨,遣沈全至魏邀澹然為謀主。澹然不允,只以書符救得李秀。苗龍、薛志義、李秀乘玉帝生辰,設(shè)計火焚妙相寺,鐘守敬被壓死于墻下;嘍羅砍死黎賽玉,追趕官兵又被埋伏的山寨人馬殺敗。仆射牛進(jìn)因兒子亦被焚寺內(nèi),遂力主遣兵征剿。武帝遣先鋒樊武瑞、左右兩翼大將施大用、夏景等共領(lǐng)馬步軍三萬進(jìn)剿。苗龍親至東魏向林澹然問計,澹然占得大兇之象,令苗龍于梁、魏交界處等候。兩軍交戰(zhàn),薛志義跌落陷坑,自刎而死;李秀投崖而亡,山寨蕩平。薛志義隨身心腹胡小九與沈全于亂軍中救出薛之幼子貞兒,逃至梁、魏交界處,為苗龍候著,遂同至林澹然處。林澹然收養(yǎng)貞兒,改名薛舉。苗龍、胡小九與沈全也都剃度為僧,拜林澹然為師。薛舉聰明伶俐,百般乖巧,與張?zhí)珜O張善相同師學(xué)業(yè)。薛舉被錫蘭山國僧人麻旭敕搶走,澹然與之斗法,救回薛舉,又與麻旭敕對佛立誓,拜為兄弟。
林澹然于北郊踏青遣興,偶遇東魏總督大將軍侯景,二人暢敘舊情。時東魏高澄當(dāng)權(quán),侯景執(zhí)掌兵權(quán),二人仇隙日重。侯景聞澹然言梁國小人親近,君子日遠(yuǎn),喜形于色,澹然知勸之無益。侯景回府,忽接朝廷降旨宣回,知此必是丞相高澄定計除他,遂遣心腹謀士丁和至梁議降。武帝采朱異、張綰之議,封侯景為大將軍河南王。高澄聞侯景據(jù)河南十三州叛魏歸梁,采使軍司杜弼之計,一邊伐梁,一邊議和,使梁主與侯景自生猜忌。侯景猝起謀反,虜劫睢陽,下丹陽,奉臨賀王于丹陽城即皇帝位,建號龍平元年。隨即起兵,軍勢浩大,一路殺奔建康,破羽林官軍。朱異、張綰獻(xiàn)城,滿城百姓盡遭荼毒。梁武帝餓死于臺城之靜居殿中,臨終自言: “早知今日佛無靈,悔卻當(dāng)初皈釋道。”太子世贊即位,加侯景為相國,封二十都。侯景心下不足,自稱漢王,朝政皆為所掌。林澹然夜觀天象,知梁武帝已為侯景所殺,即命苗、胡二徒去梁國尋訪杜都督家眷下落。不想近鄰媒婆潘媽媽領(lǐng)著一個拐來的小童阿丑讓澹然收養(yǎng),這阿丑竟是杜伏威。林澹然打發(fā)杜伏威與薛舉一起讀書。薛、杜頑劣異常,不喜讀書,捉弄先生,先生辭館而去。張?zhí)碚埼髻e,薛、杜以離亂之時,讀書不如習(xí)武,澹然也任之。杜伏威、薛舉、張善相義結(jié)金蘭,俱拜澹然為師。先杜悅尋訪孫子來到廣寧縣,與澹然相會,又認(rèn)了孫兒杜伏威,祖孫皆在張?zhí)f上。杜悅病亡,遺命杜伏威將骸骨帶回故土祖塋埋葬。
杜伏威趕往歧陽安葬祖父骸骨,途中被姚、褚二真人引至清虛仙境,天主著真人授曲傳棋,又自贈詩一首,賜《祖師應(yīng)饑方》及《神仙充腹丹》。住了三日,世上已過半載,天主仍遣真人送他上道。杜伏威與船客盡被綠林豪杰繆一麟劫往山寨。杜伏威技鎮(zhèn)群豪,與繆一麟結(jié)為兄弟。杜別繆,迤邐來到歧陽郡,訪著族叔杜應(yīng)元,將骸骨瓶供養(yǎng)廳中,焚香拜祭。敘談之際,杜伏威見叔叔應(yīng)元愁眉不展,遂詢問家僮來福,方知桑參將公子桑嘉,賭賽十有九輸,后得一游方僧人指教,與應(yīng)元對弈,被桑嘉贏了應(yīng)元寵妾勝金姐,應(yīng)元故此不樂。次日,杜伏威請桑嘉和僧人來下棋,將二人殺得大敗,逼其把勝金姐送回。幫閑管賢士教唆桑嘉寫狀誣告,狀送到諸葛太守處。桑參將迫于妻命,也往諸葛太守處求情,反被太守?fù)尠讛?shù)句。諸葛太守丁父憂,府丕吳恢暫掌府印,吳貪賄屈判,杜氏叔侄入獄。杜應(yīng)元取保暫放回家,慮過期無銀交贖,必重責(zé)再監(jiān),遂自縊而死,妻孔氏大慟亦亡。杜伏威施法脫出牢房,率眾囚犯殺入府衙,斬了吳恢、管賢士、桑嘉,又作法殺退官兵,帶著二百來人徑投孟門山繆一麟寨內(nèi)。適鄜州府太守蔣勵率將官俞福,帶領(lǐng)軍士數(shù)千,駕舟圍逼水寨,伏威故意敗一陣,遣朱儉往廣寧縣石樓山下張?zhí)f上下書。蔣太守復(fù)欲再攻,適值歧陽府提營團練使葉榮奉桑參將之命引軍前來助陣。林澹然夜觀星象,知星象應(yīng)在薛、杜、張三人身上,遂遣薛舉解伏威之圍。薛舉與朱儉等眾好漢佯裝投誠,為蔣勵封為軍校尉。杜伏威也佯敗被擒,遂里應(yīng)外合,大獲全勝,蔣太守陣亡,俞福被斬。
杜伏威乘勝揀選五百壯健嘍羅,與薛舉別了繆一麟,殺奔延安府。時侯景弒了世贊,即位稱帝。梁朝大將王僧辨與陳霸先佐梁武帝第七子湘東王世誠為帝,即位江陵,發(fā)兵討侯景,侯景戰(zhàn)敗被斬。不二年,湘東王又為魏主所執(zhí),陳霸先復(fù)立貞陽侯淵明即位,因朝內(nèi)變亂,遜位于晉安王。次年,晉安王即禪位與陳霸先,是為陳高祖皇帝。陳轄管江南地面,江北地方則屬東魏。不久,魏主下詔禪位于高歡次子、高澄弟齊郡王高洋,國號齊。延州府屬齊境,延州太守蔣勵乃是齊帝寵臣,管轄二州七縣,地方廣闊,是一個膏腴之都。蔣勵死于非命,合府盡皆失色,府丞湯思忠急貴公文令招兵守城。杜伏威破了宜州縣,得書生查訥,奉為軍師。府丞湯思忠領(lǐng)兵來剿,查訥暗定妙計,大獲全勝,生擒統(tǒng)制官常泰。泰降,入延州府為內(nèi)應(yīng),杜伏威攻下府城,自稱都統(tǒng)正元帥。查訥出榜安民,開倉賑濟,建招賢館,四方豪杰之士競相來投。薛舉率兵圍困鄜州,州判裘澄以皇帝寵用佞臣無故陷害忠良為由,獻(xiàn)城歸降。杜伏威旋攻破上郡州與白土縣城,廣樂縣令與各縣得裘澄書札,相約共降。朔州府錢糧廣大,百姓富強,軍師查訥進(jìn)計先奪此府。刺史梅先春、府判沈蘭據(jù)城堅守,久攻不破。適南安府刺史班僖遣樊武瑞來解朔州之圍,杜伏威設(shè)伏,敗官兵,直殺入朔州府,將牛進(jìn)、周乾兩家老幼盡行屠戮,又剖牛、周二人之心瀝血祭父。南安郡太守班僖與大將樊武瑞領(lǐng)大軍殺奔前來,薛舉于陣上生擒武瑞,樊武瑞不屈節(jié)投降,杜、薛義釋之。城陷,班太守赴池水而死。旋又克會寧、當(dāng)亭、長道、成州四縣。杜伏威行巡至成州縣西門驛前,偶遇梁大司農(nóng)傅岐外甥女舜華,遂結(jié)連理。杜伏威將父、叔應(yīng)元、嬸娘孔氏三人尸骸遷葬朔州城北花馬池側(cè)。
張善相自與杜伏威分手之后,得林澹然所傳三卷兵書,日夕講誦,深知兵法,熟諳玄機。因縱馬踏死無賴孫鬼車,躲入齊國右都督大將軍段韶后花園暫避,得與段韶次女段琳瑛私訂終身。張善相旋往朔州郡,與杜伏威、薛舉會合。武州郡刺史田龍秋用大將馮謙為前鋒,起馬步軍兵二萬來攻,張善相破馮謙之毒龍吸髓法,薛舉刺死馮謙,田刺史逃遁。伏威遣兵圍武州郡,府丞秦伯建納城而降。一時靜寧州、固原州、高平縣俱望風(fēng)而降。杜伏威復(fù)領(lǐng)兵圍歧陽郡,齊后主派右都督將軍段韶率十萬精兵來救。副帥齊穆等遭擒,段韶自己也中了調(diào)虎離山之計,兵陷苦株灣。杜伏威因張善相與段小姐私訂姻好,遂將齊穆等放回,令其致意段韶。段韶必欲杜等皆受招安方應(yīng)此事,軍師查訥勸伏威解甲休戈,受了招安,眾皆隨段韶班師回朝。后主御筆手詔,赦杜伏威等之罪,封杜伏威為鎮(zhèn)安侯靜國大將軍、薛舉為信瀘侯定國大將軍、張善相為安化侯護(hù)國大將軍,余皆封賜有加。后主復(fù)欽賜張善相與段琳瑛完婚。
一月過后,杜伏威、薛舉、張善相回鄉(xiāng)省親祭掃,并拜謁恩師林澹然,隨后各自到任。張善相至青州郡,打敗勇猛剛狠的洞主羅默伽,遂名揚四海,政績卓著。杜伏威與薛舉也都勵精圖治,聲譽顯赫。十余年后,杜、薛、張約期歡飲,忽報周高祖發(fā)兵,齊后主被執(zhí)而死。杜伏威、薛舉、張善相等皆據(jù)地為王,依舊尊奉齊主。周自高祖駕崩,數(shù)易其主,遜位于隋。隋文帝遣侍中李諤誘歸杜伏威等三人,林澹然也受皇封御服,辭別眾人回到峨嵋山。不久,唐興隋滅,杜伏威等受二仙人點化與林澹然教誨,決意蟬蛻塵寰。林澹然圓寂,杜伏威、薛舉、張善相皆棄家學(xué)道,俱成上仙。三國百姓感念三王恩德,各于本郡蓋造生祠,延僧侍奉。唐貞觀年間,薛舉下凡,救得其子。三王之子皆降唐受封。唐高祖敕賜在西蜀南平府縉云山下創(chuàng)造殿宇禪真宮,裝塑林澹然、杜伏威、薛舉、張善相神像,遠(yuǎn)近香火不斷。
道光十八年(1838)江蘇按察使設(shè)局、道光二十四年(1844)浙江巡撫設(shè)局查禁淫詞小說,本書均遭禁。同治七年(1868)江蘇巡撫丁日昌禁小說,本書亦在應(yīng)禁書目之列。
目 次:
第 一 回 高丞相直諫辟邪 林將軍急流勇退
第 二 回 鐘愛兒圓慧出家 梁武帝金鑾聽講
第 三 回 林長老除孳安民 丘縣尹薦賢禮釋
第 四 回 妙相寺王妃祝壽 安平村苗二設(shè)謀
第 五 回 大俠夜闌降盜賊 淫僧夢里害相思
第 六 回 說風(fēng)情趙尼畫策 赴佛會賽玉中機
第 七 回 繡閨禪室兩途通 淫婦奸僧雙愿遂
第 八 回 信婆咬沈全難逃 全友誼澹然直言
第 九 回 害忠良守凈獻(xiàn)讒 逃災(zāi)難澹然遇舊
第 十 回 貪利二人生歹意 知恩店主犯官刑
第十一回 彌勒寺苗龍敘情 武平郡杜帥訪信
第十二回 都督巧計解僧頭 守凈狼心驗枕骨
第十三回 桂姐遺腹誕佳兒 長老借宿擒怪物
第十四回 得天書符救李秀 正夫綱義激沈全
第十五回 佞子妙相寺遭殃 奸黨鳳尾林中箭
第十六回 奪先鋒諸將斗勇 定埋伏陳玉鏖兵
第十七回 右崤關(guān)啜守存孤 張老莊伏邪皈正
第十八回 梁武帝愎諫納降 虞天敏感妻死節(jié)
第十九回 司農(nóng)忠憤大興師 梁武幽囚甘餓死
第二十回 都督冥府指翁孫 阿丑書堂弄師父
第二十一回 竊天書后園遣將 破妖術(shù)古寺誅邪
第二十二回 張氏園中三義俠 隔塵溪畔二仙舟
第二十三回 清虛境天主延賓 孟門山杜郎結(jié)義
第二十四回 伏威計奪勝金姐 賢士教咬桑皮觔
第二十五回 遭屈陷叔侄下獄 反囹圄俊杰報仇
第二十六回 山徑逃蹤鋤禿惡 黃河訪古阻官軍
第二十七回 許詐降薛舉破敵 圖霸業(yè)伏威求賢
第二十八回 湯府丞中計被俘 杜元帥納言正位
第二十九回 軒轅廟蘇樸遭擒 延州府伏威遇弟
第三十回 沈蘭劫寨陷全軍 牛進(jìn)迎街懲大惡
第三十一回 報仇瀝血祭先靈 釋怨?fàn)I墳安父骨
第三十二回 張善相夢中配偶 段春香月下佳期
第三十三回 計入香閨貽異寶 俠逢朔郡慶良緣
第三十四回 善相破法斬馮謙 士開解圍推段帥
第三十五回 元帥兵陷苦株灣 眾俠同心歸齊國
第三十六回 雙玉人重逢合巹 三義俠衣錦還鄉(xiāng)
第三十七回 羅默迦肆兇受戮 尹氏女盡節(jié)還魂
第三十八回 土地爭位動陰兵 孳虎改邪皈釋教
第三十九回 順天時三俠稱王 晏李諤諸賢逞法
第四十回 禪師坐化證菩提 三主云游成大道
上一篇:《石點頭》簡介|鑒賞
下一篇:《糊涂世界》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