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簡介|鑒賞
志怪小說集。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是“小說之最古者爾”,明胡應麟稱“古今語怪之祖”。共十八卷, 分《山經》(五卷)和《海經》 (十三卷)兩大類。全書只有三萬一千多字,卻包含著關于我國古代地理、歷史、神話、民族、生物、礦產、天文、氣象、醫藥、宗教等多方面內容,保存著豐富的資料,是研究上古社會的重要文獻。
關于《山海經》的作者和成書年代,傳統說法認為是大禹和伯益所記。實際上此書卻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作于一時。一般認為, 《山經》成書于戰國,《海經》成書于秦或西漢初年。《山海經》原有圖,文字是圖畫的記注。歷代注釋《山海經》的,有郭璞、楊慎、吳任臣、汪紱、畢沅、王崇慶、郝懿行等,現代有袁珂的校注本。
《山海經》是現有保存中國古代神話資料最多的一部書,被稱為古代神話傳說的淵府,內容之瑰偉奇麗,想象之豐富多彩,令人贊嘆。如以下幾則神話故事。
刑天:
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海外西經》)
這里贊揚了一個富有叛逆精神的神。刑天爭神失敗后,被天帝砍了腦殼,葬在常羊山。乃以兩乳當作眼睛,肚臍為嘴巴,手中不斷揮舞著干(即盾)和戚(即板斧)兩種武器,與天帝斗爭到底。東晉大詩人陶潛曾寫下“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名詩,贊揚這位英雄雖遭失敗還堅持不懈的戰斗精神。
西王母: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 豹尾虎齒,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西次三經》)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海內北經》)
昆侖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 (《大荒西經》)
提起西王母,就想到嫦娥是偷吃了她丈夫羿從西王母處討來的長生不老藥而進入寂寞月宮的,孫悟空也曾偷吃過西王母三千年結一次的蟠桃。這位王母,大概是居住在西方金堂玉闕里的一位娘娘,年老而慈祥。可是《山海經》里的西王母,卻是個長著老虎牙齒,豹子尾巴,披著散發,戴著玉做的裝飾品,掌管著人間瘟疫和刑罰的怪神。旁有三只青鳥,專門為它取食。它居住的洞窟,下有連羽毛都浮不起的弱水之淵,外有炎火山包圍,除了古代上射十日,下殺鑿齒、修蛇的大神羿外,誰也別想上得了它居住的地方。
夸父追日:
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禺谷。(《大荒北經》)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海外北經》)
夸父是上古時代的巨人,他耳朵上掛兩條蛇,手中抓二條蛇,想和太陽競賽。他邁起長腿,疾風似地奔馳,將太陽追到禺谷。禺谷是太陽落山的地方,他高興地舉起雙手,想把太陽逮住。可是,陽光的炙熱和路途奔波的疲勞,使他又渴又累,不由得彎下身來喝黃河、渭河的水,兩河的水不能解其渴,就往北去飲大澤中的水,未到目的地,就死于途中。其手杖化為樹葉茂密、果實累累的桃林。
鯀竊息壤: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海內經》)
郭璞注引《開筮》曰: “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一作能)。”
這段文字,保存了上古時代大禹和他的父親鯀治水的神話傳說。鯀原是黃帝的孫子,當他看到下界河水橫溢,白浪滔天,百姓遭難,便起了同情心。他在祖父的天庭中偷取寶物——一種能不斷生長的土壤,即息壤,來湮洪水。事被察覺后,被火神祝融殺死在羽山這個地方。由于鯀有顆為大眾解除苦難的心,被殺三年,尸體不腐爛。其精魂在體內孕育著新的生命——禹。此事被天帝知道后,派人用一把名叫“吳刀”的金刀,剖開鯀的尸體,鯀的肚子里生出個禹來,鯀本人也化作黃能入于羽淵。禹出世后,終于完成父親未竟之業,治好洪水,成為人民愛戴的領袖。鯀在儒家典籍中,是個乖戾、任性、與大眾搞不好關系的人,而《山海經》中的鯀,是位為拯救人類而慘遭不幸的英雄,其事跡與古希臘神話中偷天火賜與人類的普羅米修斯相似。
除此之外,《山海經》中還有許多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燭龍”、“女媧之腸化十人”、“蚩尤黃帝之戰”、“十日傳說”、“十二月傳說”、“啟上九天”、“雷神”、“風伯”、“雨師”、“梟陽國”、“奇肱國”、“巴蛇吞象”、“禹殺相柳”、“禹量大地”等,都是結構完整,想象奇特,“街談巷語”式的神話小說作品。
《山海經》除記述百來個神話故事外,還給我們描述了祖國五百多座山、三百多條水道,以及它們的地理關系。它所涉及的區域之廣,有些超出今天的版圖。它所顯示出的古人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比較幼稚的。在《山海經》作者們心中,中山是世界的中心,周圍有南、西、北、東山,構成陸地。陸地周圍被海包圍著,四海之外又有大陸和國家。于是,五山、四海以及四海之外的荒遠之地,便是古人對世界的認識。
由于四海之外,古人足跡不可能遍達,故它所展現的海內外、荒內外國家,是實際知識和想象夾雜在一起,相當離奇。海內外、荒內外居住著一百多個古國,有大人、焦僥(小人)、毛民、羽民、卵民、長壽、奇肱、雕題、梟陽、豕喙、三首、長臂、貫胸、厭火、無啟、聶耳等國。內容也奇奇怪怪。無啟國的人既沒腸子,也沒后代,他們以土為食,居住在洞穴中,死后埋在地下從不腐爛,過了一百二十年,又一個個活轉來。這個國家的人,雖說沒有子孫,但還是人丁興旺。聶耳國的人,長著兩只大耳朵,走路時用手提著,睡覺時將一只耳朵當席子,另一只耳朵當被子,出外旅行,不用帶鋪蓋。貫胸國的人,胸口有個大洞,出門不用坐轎,只消一根竹棍,當胸一串,兩個人可抬了就走。厭火國的人,嘴里能吐火。沃民國的人,居住在肥沃的土地上,飲的是甘露,吃的是鳳凰蛋,個個身體健康,與天齊壽。君子國的人,個個彬彬有禮,溫良謙讓,從不爭吵;每人役使兩只老虎,出門上街,帶著老虎,從不闖禍。在奇幻的世界里,閃耀著古人理想的火花。清代李汝珍《鏡花緣》所描寫的唐敖、林之洋所到的海外古國,就是緣此而創作的。 《山海經》還記載了不少古代傳說中的帝王,如太皞、女媧、共工、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帝俊、帝堯、帝舜等,以及他們的世系。但它所記的世系,與《史記·五帝本紀》、《竹書紀年》、《世本》、《大戴禮》中的《五帝德》、《帝系姓》不同, 《史記》等書是以黃帝作為傳說中心來寫的,而《山海經》是以帝俊作為中心人物,許多歷史人物都是他的后代。帝俊有三個妻子,“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豹、虎、熊、羆。” (《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南經》)這是說,帝俊的一個妻子叫娥皇,生三身之國;另一個妻子叫羲和,生十個太陽兒子。又據《大荒西經》,帝俊還有一個妻子常羲,生十二個月亮女兒。帝俊還生有不少國家,如黑齒國、白民國等等,這些國的人,個個力大無窮,有驅使虎、豹、熊、羆的能力。帝俊的子孫有東海海神禺號,音樂家晏龍,農學家后稷,巧人義均,造船專家番禺,制造車輛專家吉光等等,可見帝俊的了不起。
《山海經》除記神話、古地理、古史外,還間雜不少動物、植物、礦物以及它們在醫療上的功能,這是中國醫學科學在萌芽時代的最早記錄。但是當時人們相信藥物多是由天帝管轄、巫覡掌握的。《山海經》記出金之山一百一十四處,出玉之山一百三十四處,出銅之山三十一處,出鐵之山三十九處,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礦產的文獻。
二千多年來, 《山海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給后代詩文,小說產生過深遠影響,說它是“小說之最古者爾”,是一點也不過份的。
上一篇:《封神演義》簡介|鑒賞
下一篇:《巫山艷史》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