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遺書》的主要內容,《慈湖遺書》導讀
《慈湖遺書》是 一本哲學筆記。宋楊簡撰。有明代嘉靖年間刻本。
楊簡 (1141-1225),字敬仲,浙江慈溪人,因筑室慈湖 (即德潤湖),世稱慈湖先生。南宋哲學家。乾道進士。曾任樂平知縣,興學校,教生徒。紹熙五年(1194),召為國子博十。繼遭遠斥,以祠官家居。嘉定初,出任溫州知府,首倡廢除妓籍。官至寶謨閣學士、太中大夫。師事陸九淵。著作有《慈湖遺書》、《先圣大訓》、《楊氏易傳》、《慈湖詩傳》、《五誥解》 等。
《慈湖遺書》共18卷,附續集2卷。前6卷為雜文與詩;第7至第16卷為家記,雜錄論經史之道;第17卷記先訓;第18卷為錢時所作 《慈湖先生行狀》和真德秀所作的跋。續集第1卷是雜文,第2卷是《孔子閑居解》。
本書的中心內容是闡述心的作用。在《家記 一·己易》中說:“天地,我之天地;變化,我之變化,非他物也。”“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為也。”在其學說中,剔除了陸九淵心學體系的理、氣等范疇,將陸氏心學發展到唯我主義,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心的產物。認為主觀意識“心”能“盡通天下之故”。一切真理都是內心的表現,“吾心中自有如是十百千萬散殊之正義也。”自然界中 “日月之明照”、“雨露之潤”、“雷霆之威”,都“行乎我己心中”。《絕四記》中進一步說:“此心無體,清明無際,本與天地同,范圍無內外,發育無疆界。”認為主觀的“意”決定了“我”的存在:“何謂 ‘我’?我亦意之我。意生,故我立; 意不生,我亦不立。”
本書所體現的楊簡的唯我論觀點,得到了錢時、陳塤、桂萬榮等人的支持,他們以“發明人心”、“悟天地為 一己” 為旨要,提出 “ 一斷諸已,直新而用”(錢時《新安州學講義》)等觀點,形成了以楊簡為代表的一個學派,人稱“慈湖學派”。該學派在江南影響較大,成為陸九淵心學向王陽明心學發展的過渡。
上一篇:《度曲須知》的主要內容,《度曲須知》導讀
下一篇:《成唯識論述記》的主要內容,《成唯識論述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