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藝·中國古代建筑的雕塑裝飾
中國古建筑上的雕刻塑制裝飾歷史悠久,《左傳》就有記載。一般為裝飾建筑群、建筑物、建筑局部和建筑構件的雕塑,亦屬建筑的組成部分。建筑雕塑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許多外國的雕塑題材和技法,其中尤以吸收佛教藝術為最多。如像蓮花瓣組成的須彌座,把它作為建筑物、柱子、龕座的基礎,美觀而又穩固,幾乎成了建筑雕塑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古建筑的雕塑在建筑的上中下三部都有,多安置于墻面、門楣、照壁或臺基等部位;大型建筑中的公共活動空間,也經常成為安放這類雕塑的位置。一般把建筑雕飾分作兩類,一類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頂、梁頭、柱子之上的。題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龍鳳題材更被廣泛采用。另一類是在建筑物里面或兩旁或前后的雕塑,它們大多是脫離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屬物,多為佛教、道教內容。建筑雕飾以加強建筑空間感、美化建筑主體為主旨,要求與建筑的風格相適應,與用途相配合,裝飾要與墻面、環境諧調一致,考慮裝飾部分的位置、環境、光線等,室外部分處理則要考慮到當地子午線及面向、早晚,采取相應的技巧和措施,古建筑雕刻的表現技法,大致可分為線刻、平雕、浮雕、圓雕、半圓雕等種類。
宋代《營造法式》總結了四種石刻表現技法:一是素平,這是最簡單的技法,即把磚石表面打制光平的技法;二是減地平鈒,即一般稱之為陰刻的技法,把石面打磨光平之后,向下平刻出各式花紋圖案和各種題材;三是剔地隱起,即把表面打制光平之后,刻去不需要的部分,留下需要的各式花紋圖案和各種題材,即一般稱之為陽刻;四是剔地起突,也就是現代稱之為浮雕的表現形式,包括淺浮雕和高浮雕。雕飾材料一般為石、木、金屬、磚、石膏、樹脂及粘土等。我國古代建筑雕塑不僅成就突出、自成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而且運用范圍也很普遍,諸如門闕、照壁、華表、須彌座、山花、望柱、額枋、柱礎、藻井的裝飾雕刻以及鋪首、瓦當、鴟吻等均有表現。
上一篇:建筑技藝·中國古代建筑的審美特征
下一篇:建筑技藝·中國古代民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