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秦觀
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
池上春歸何處?滿目落花飛絮。孤館悄無人,夢斷月堤歸路。無緒,無緒。簾外五更風雨。
秦觀善寫孤館驛亭的寂寞孤獨?!短ど小?霧失樓臺)寫的是孤館中的黃昏,《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寫的是一個夜晚,這首詞寫的卻是從白天到夜晚的一段愁緒。
起首兩句顯系白天所見之景象。舉目四望,只見落花飄飄、柳絮紛飛。顯然,這是春末夏初的景象。這個時候,大地并非只有一片落花飛絮,那池中的水會更滿、更綠,那樹上的葉兒會更繁茂、碧綠,那大地也會更加生機盎然。但是,在詞人眼里,卻只有落花飛絮。近代視覺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揭示,人的視覺絕不是如照相機一樣完全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有目的、有選擇地接收信息并能動地反映信息。落花、飛絮作為自然景物和藝術意象,在古典詩詞中常常與感傷的意緒融合在一起。詞人心中正不好受,因而“滿目”便只有落花飛絮,有人會感嘆春天的短暫,有人會怨恨青春易逝,有人會傷心漂泊無根,而秦觀卻在尋思“春歸何處”。春天仿佛是一個人,她來了,又回去了,她的家在何處呢?這問題提得有點兒古怪,而妙處就在這“無理”之中。
三四兩句由白天轉入夜晚。“孤館悄無人”透露出詞人內心的孤獨。晚上做了一個夢,又從夢中醒來。這個夢很美,沿著月光灑滿的堤岸歸去。可惜還沒到家,夢便斷了。夢是人的一種心理現象。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夢是人的潛意識的表現。中國古代的人認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即夢是思維和愿望的結果。這樣,我們便能解釋“春歸”和“人歸”的聯系。原來,詞人對“春歸何處”的探尋,其潛意識乃是思歸的情緒。而這潛意識又在夢境中得到了表現。
從夢境中醒過來的人是一種什么心情呢?“無緒”——沒有任何情緒,既不痛苦,也不悲傷,心里空蕩蕩的。似乎詞人自始至終都沒有明確意識到乃是思歸的情緒造成了他的孤獨和寂寞。當然,說沒有意識是假的,在詞人進行創作的時候,已經進入了意識的層次。但此處的高妙之處卻正在于自始至終都把思歸之情作為潛意識來表現。這無情無緒的痛苦比有情有緒的痛苦更深沉、更廣大。
最后,以影結情。“五更風雨”正是那“無緒”的象征,它帶來的是黎明前的寒冷,是無邊無際般廣大而又無窮無盡般永恒的感傷。
這首詞看似平淡,但深情奧理、綿針密線卻使人反復吟味。正如王安石所云:“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上一篇:(宋)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陸游《鵲橋仙·一竿風月》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