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傳記資料索引》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明人傳記資料索引》,1965年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編輯并出版。其體例特點是:(一)引用明清人文集528種、史傳及筆記類典籍65種,以及單行之年譜、事狀、別傳,凡其中所記敘明代人物,其事跡足敘,言行足式,或有撰著者,則各為立簡傳,附列所見資料。(二)所收以文集中之資料為主。凡文集中之小傳、行狀、墓志銘、墓表、贈序、壽序、書序題跋、記說、祠碑、哀諫銘祭之文,有裨考證者,因可補史傳之不足,均予收錄。(三)史傳筆記類典籍,多哈佛燕京學社編《八十九種明代傳記引得》所未收者。本索引對引得所收書,初擬引用,匯為一編,以便讀者。及將引得書碼繹成書名,予以匯編時,發(fā)覺其中問題頗多。故除《明史》、《明儒學案》兩種重要典籍外,其他均予舍棄,俾哈佛引得與本索引并行,而免重復。(四)小傳之作,系參考史傳、方志、墓銘、行狀等資料。每傳先舉其公元生卒年,次列其字號、籍貫、登科年,繼而縷述重要職官、言行事跡及著作等。各項如未詳者,闕之。(五)凡所收諸書中記載之人,其事跡無可陳述,言行亦無足式,且無著作者,則不為立傳。如其親族若祖、父,若夫、子等,已有傳者,則錄其姓名、字號及生卒年,與所見資料附于其親族之后,否則從略。蓋其人系因其親族以傳,文中所敘多其親族事略,故亦可視為其親族之傳記資料。(六)資料排列先文集,次史傳,凡文集資料先書篇名,后列書名及卷頁數(shù),卷頁數(shù)間以“/”線間隔開。如在后半頁者,則在頁碼下注一“下”字,否則,則為前半頁。凡史傳筆記類書,則僅列舉書名及卷頁數(shù)。但其為匯編之書,如《皇明名臣琬琰錄》等,則并舉出篇名及撰者。(七)同一篇資料見于二種以上典籍,則合并書記。(八)小傳之排列,依姓氏筆畫之多少為序。凡姓同者,按其名之筆畫;如第二字相同者,則按第三字之筆畫。如姓名俱同者,則按其生卒年或登科年之先后為序。此書體例謹嚴,書前又附有筆畫檢字表,極便檢索。
上一篇:《昌黎先生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明通鑒》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