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逋
點絳唇·金谷年年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點絳唇》題名春草,是一首詠物詞,宋詞中最早出現的以詞詠物的佳作之一,占有獨特的地位,受到歷代詞家的推崇。《能改齋漫錄》卷十七記載梅圣俞作詠草詞的本事,就是因為座中“有以林逋草詞……為美者”,才引起梅圣俞創作《蘇幕遮》的。張先《過和靖隱居》詩云:“湖山隱后家空在,煙雨詞亡草自青。”贊美和惋惜的正是這首《點絳唇》。只是這首詞并未亡佚,后人從《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十一中發現了它的全璧。
這首小令本以春草為吟詠對象,意中處處是春草,然而詞中處處無春草,雖然“不著一字”,卻要“盡得風流”,因而曲折有致,含蓄深遠,潛臺詞十分豐富,一直為詞家贊賞不已。如王國維《人間詞話》云:“人知和靖《點絳唇》……皆能攝春草之魂者也。”
詞的上闋乍看是惋惜春意闌珊,其實是慨嘆春草豐茂。
金谷,在河南洛陽市西北,晉代太康年間石崇筑園于此,即以名園,為世所傳。在這名園之中,年年生出青草,而且紛繁雜亂,究竟誰是主宰呢?為春草而設問啟疑,曲徑通幽,潛隱著為春草鳴不平的深深感慨。春草既以名園作為安身立命的生長環境,又是為名園透露早春訊息、裝點無邊春景的重要角色,但在一般人們的心目中,誰會以春草為意而以青睞相加呢!然而春去匆匆,轉眼殘花飄零,落滿草地,地上卻草色含煙,融入迷茫雨幕,更是綿延天涯,一望無際。可見“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實即對起首設問的巧妙回答,以芳菲易歇反襯草色長青,以煙雨迷茫烘染草色無垠,春草如此潛滋暗長,不由人不刮目相待。
詞的下闋不但是惋惜故人遠別,而且是慨嘆春草興愁。
“離歌”,就是“驪歌”,告別之歌。“又是”,埋怨離別忒多,宛然如見愁容可掬之態。“長亭”,秦漢時設置的行人休息和餞別之處,所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晚春薄“暮”,有烘染離情的作用。“王孫”,猶云公子,敬稱。“萋萋”,形容春草繁茂。《夢辭》漢淮南小山《招隱士》云:“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后人本此,以芳草作懷人之典。“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詞句即從《招隱士》脫化而來。“南北東西”,包舉無遺,條條都是青草鋪滿之路,即條條盡為離恨滋生之途;春草綿延無邊,離恨永遠無窮。吟詠的對象仍是春草,吟詠的寄托卻在離愁。春草離愁,融為一體。“吟詠所發,志惟深遠”,林逋雖然歸隱,并非太上忘情。“詠物而不凝滯于物”,運筆空靈,意境全新,是以成為詠草之絕唱。
上一篇:(五代)李煜《搗練子令·深院靜》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秦觀《點絳唇·桃源》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