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浥行露,① 道上的露水濕漉漉,
豈不夙夜,② 難道清早不走路,
謂行多露?③ 還怕那道兒濕漉漉?
誰謂雀無角?④ 誰說那雀兒沒有角?
何以穿我屋? 怎么穿破我的屋?
誰謂女無家?⑤ 誰說我女兒沒婆家?
何以速我獄?⑥ 怎么送我進監獄?
雖速我獄, 那怕你送我進監獄,
室家不足。⑦ 強追婚姻你的理不足。
誰謂鼠無牙? 誰說那耗子沒長牙?
何以穿我墉?⑧ 怎么打通我的墻?
誰謂女無家? 誰說我女兒沒婆家?
何以速我訟? 怎么逼我上公堂?
雖速我訟, 那怕你逼我上公堂,
亦不女從。⑨ 要我依從那可是妄想。
(余冠英譯)
【注】①厭:“湆(qi)”的假借字。厭浥(yi):潮濕貌。行:路。②夙夜:早夜,即天未明時。夙與“早”同義。③謂:“畏”的假借字,與下文的“誰謂”的“謂”不同。④角:鳥的嘴?!敖恰笔恰皣€(zhou)”的本字。⑤女:韓詩作“爾”。故此句程俊英譯作:“誰說你家沒婆娘?!奔遥悍蚣?。⑥速:招致。獄:案件。速我獄:逼我吃官司。⑦室家:指夫婦。古時男子有妻稱室,女子有夫稱家。室家,猶言結婚。⑧墉(yong):墻。⑨女從:從汝,即嫁你。
余冠英先生在《詩經選》中對《行露》這首詩作了如下的解釋:“一個強橫的男子硬要聘娶一個已有夫家的女子,并且以打官司作為壓迫女方的手段。女子的家長并不屈服,這詩就是他給對方的答復。詩的大意說:你象麻雀和耗子似的害了我,教我吃官司,但是誰不知道我的女孩兒已經許了人家?你要娶她,你可沒有充足的法律根據。我拚著坐牢也不依從你?!?br>
這首拒婚詩寫得頗有氣勢,義正詞嚴,鋒芒畢露。男方要逼婚,女方要拒婚,矛盾不可調和,一場官司不可避免。男方逼婚的目的沒有達到,于是惡人先告狀,企圖借助官府的力量來使女方就范。然而女方認為對方法律根據不足,哪怕吃官司,也堅決不順從。矛盾的焦點就是誰有理。女方自信有理,所以理直氣壯給對方以答復?!半m速我獄,亦不女從?!奔幢闵瞎?、甚至是顛倒是非的判決,女方表示決不屈服。詩歌就是這樣通過自述的方式成功地刻劃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體現了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
這首詩的特點之一是:詩中主人公是以進攻者的姿態出現,提出一連串的質問、設問和反詰,步步緊逼,先從精神上就壓倒了對方,即無論對方使用什么手段都不能達到目的。例如僅“誰謂”句、“何以”句,在短短的十五行詩句中就各用了四次。從語氣看,詩中主人公是被對方的無理逼婚所激怒,于是連珠炮似地發出質問。我們從“誰謂……?“何以……”?的語調也能體味出主人公內心的情緒和表情動作。
特點之二是詩中巧妙地運用了比喻和聯想相結合的手法。第一章是說只要不在清早走路就不怕露打濕身上,“似比喻不犯法就不怕刑罰”(余冠英《詩經選》)?!罢l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是以麻雀有嘴啄穿屋子來比喻男方有口告狀?!罢l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是以耗子有牙咬穿屋墻來比喻男方有口告狀?!按┪荨?、“穿墉”都是比喻害人的行為。細加體味,還帶有嘲諷意味。從修辭學的角度看,二、三章的前四句是對喻的形式(正文和比喻上下相符的一種形式)。以第二章為例:“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是比喻。“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是正文。第三章前四句也同此。余冠英先生則是將這首詩的比喻和聯想聯系起來考慮。他認為:“第二章的一、二兩句和三、四兩句的關系雖不是很貼切的比喻卻是很自然的聯想,因為有角和有家同是有,穿我屋和速我獄同是侵害。第三章一、二兩句和三、四兩句的關系同此?!?《詩經選》)
特點之三是這首詩在構思上也有自己的路子。首章借行露作比,說明自己既然沒有犯法就不怕刑罰。首先充分表明自己是有理的一方,因而胸懷坦蕩,光明磊落,無所畏懼。二、三章“乘勢翻入,毫不礙手”(方玉潤《詩經原始》)?!半m速我獄,室家不足?!薄半m速我訟,亦不女從?!笔菍訉泳o扣第一章而來的。二、三章的前四句是進攻的態勢,后兩句是以退為進——即便吃官司坐牢也不屈從。全詩寫得跌宕起伏、一氣貫下。這與作者的巧妙構思是分不開的。
上一篇:《蟋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裳裳者華》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