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赫胥黎
赫胥黎的創作手法盡管基本上是古典主義的,但其思想卻受染于現代主義而帶有一種濃厚的神秘主義傾向,與艾略特、喬伊斯等人達到某種相通。赫胥黎出身于書香門第,其祖父是《天演論》的作者托馬斯·赫胥黎。早期曾寫過幾本象征主義的詩集,后轉入小說創作,30歲時在國際上開始有了聲譽。
赫胥黎的創作因其主題風格的變化而呈示出三個不同的時期,第一時期的小說以幽默的方式表現了徒勞無益的人生感受,其主要人物都是以諷刺的筆調寫出的,在最早的小說《克魯姆莊園》 (1921) 和《那些不結果實的葉子》 (1925) 中,主人公是一群精神空虛、幻想破滅、卻又唯我獨尊的知識分子,他們沒有行動的信心和勇氣,因而就聚集在莊園、海濱等,或者終日高談闊論,發表對藝術、宗教、教育農業、科學、性愛等問題的問題的時 看法,或 意作樂,玩弄感情,以此來取得人生的價值。《旋律與對位》 (1928) 是本期的代表作品。這些人物集中體現了現代人的心理狀況。第 二時期的小說則是“反面烏托拜”的,深刻揭示了未來世界的恐怖景象,流露了作者對人類的巨大悲觀,而這些局面是由濫用科學、極權主義、人口過剩等造成的,此階段的代表作是《奇妙的新世界》(1932)。1936年出版的《加沙的盲人》標志著赫胥黎創作第三階段的開始,它試圖為早期作品所揭示的那種空虛,徒勞尋找補救的方法,用富有東方宗教色彩的神秘信仰去代替人生的無救。主人公安東尼是第三期醒悟與拯救的代表,沿承了早期人物的享樂縱欲、玩世不恭、與女牧師私通,又與朋友的未婚妻調情而使朋友自殺身亡,中年后又與女牧師的女兒勾搭,但卻在最后悔悟過來,經過一番苦思冥想,走向清心遁世,并獲得精神上的完美。與此相同而頌揚神秘主義、遁世思想的小說還有 《幾度寒暑天鵝死》、《時光必有終止》等。赫胥黎以為“天國就在我們心中”,它可以不用思考力和感官、而只憑靜思罷想而達到,由于上帝是一種永恒,因而時間便成為罪惡。一些批評家以為實際存在著兩個赫胥黎,即肉體的社會自我和尋求與上帝統一的精神自我。
赫胥黎小說的鮮明特點是它的思想性、對話性,為表征作品的意圖,人物總是在對話、辯答、思考,而這些又往往壓倒了形象,成為游離其外的東西,人物都是各種思想的傳聲筒。因而,從某種意主義上看赫胥黎更像是個思想者。但在小說的結構上,他還是作出了一些新的償試,比如《旋律與對位》等便只有現代實驗小說的結構特點,用音樂的構造來布置小說中的人物與事件; 《加沙的盲人》突破了客觀的時間順序,采用了跳躍式的現代小說所具的那些處理方法,等等。
上一篇:西方文學·福斯特
下一篇:西方文學·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