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舊傳為孔子后學所作。儒家經典之一。漢代有古文本《孝經》,出孔子壁中,共22章,已佚。現(xiàn)存于《知不足齋叢書》中的古文本系隋代劉炫偽托。今文本《孝經》共9卷,包括開宗明義、天子、諸候、卿大夫、士、庶人、三才、孝治、圣治、紀孝行、五刑、廣要道、廣至德、廣揚名、諫諍、感應、事君、喪親等共18章。認為孝是天經地義的常理,和治家治國的根本,可以將對父兄的孝悌轉移為對君主的忠順。《開宗明義》章以孔子和曾參對話的形式陳述該書的宗旨說:“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圣治》章中又說:“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漢代尤其推重《孝經》,班固《漢書·藝文志》列為儒家《七經》之一,并解釋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東漢鄭玄注《孝經》,稱《春秋》為“大經”,《孝經》為“大本”。至宋代邢 《孝經注疏序》仍引《孝經緯》曰:“孔子云:欲觀我褒貶諸候之志,在《春秋》;崇人倫之行,在《孝經》”。認為“是知《孝經》雖居六籍之外,乃與《春秋》為表矣”。該書始終受到歷代帝王以及儒家學者的推重,同時也對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舊有鄭玄注、孔安國注,今不傳。至唐代唐玄宗曾御注《孝經》,多采摭有前人之說。宋代邢昺為之作疏,又多采元行沖義疏之說,名為《孝義正義》。宋代邢昺為之作疏,又多采元行沖義疏之說,名為《孝經注疏》,為今傳《孝經》的較早注本,后收入《十三經注疏》中。此外,清世宗(雍正)又有《孝經集注》,清毛奇齡有《孝經問》,皮錫瑞有《孝經鄭注疏》等,可并參考。
上一篇:《存在與虛無》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宋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