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詩群·牛波·趕路林中——致羅伯特·弗洛斯特》新詩鑒賞
在林中小路上
樹葉把天空鋪滿綠色的迷霧
我加快步伐,超過所有的人
從一排排站立的樹樁后
忽然看見一雙移動的腳向我走來
枝葉層層遮住了他的臉
他走路的姿態是那么熟悉
從容不迫又堅韌不拔
我知道我認識這雙腳
這雙行動中的腳
我認識他
他向我越走越近
我逐漸看見他隨著腳步
晃動的胯骨和手臂
像在水底看著一個游泳的人
我們終于走到了
一起一瞬間面對面
然而擦肩而過,我們并不相識
我轉過身,看著他遠去
先是頭顱,而后是身體
最后看見的還是那雙熟悉的有力的腳步
我看著他一點點走進我的來路
走向我的起點,直到樹林把他淹沒
我繼續趕路,向著他來的方向
我從童年走來
一路上度過了青春年少
我追逐著人生面臨的一切
直到今天,我看見這個人
走向我認為已經走過的
不再留戀的道路
我還是要走下去
一直走到那個人來的地方
回來的時候也許已變成老人
但是,我仍會看見迎面走來的陌生人
和一雙雙熟悉的腳
要欣賞這首詩,就要先搞清楚它的副題:“——致羅伯特·弗洛斯特”。我們將這種“致”的內含把握住了,這首詩也就豁然明朗了。羅伯特·弗洛斯特是美國現代詩人,也是得到公認的象征派詩歌大師。但他與眾不同的是,在對傳統的態度上表現得十分穩健。他的詩大多數是格律詩,可這并不能認為他是形式上的保守派。他十分深入地和諧地運用了英詩傳統的抑揚格,寫出的詩歌卻是具有深刻的現代感和哲學意味的。這說明,傳統是由無數個現代重新照亮的,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像丟一件舊衣裳那樣丟棄它。重要的是詩人的感覺是否具有現代性,表面的語言效果并不能成為判定詩歌價值高下的尺度。優秀的詩從來都是共時性的,甚至《詩經》中的佳作我們仿佛還能看到詩人的身影。好了,現在我們可以輕松地進入牛波的這首詩了。
這首詩的題目與弗洛斯特的代表作《雪夜林中小停》有些類似。在這首詩里,詩人通過對這位大師的懷戀,表達了自己對藝術與傳統的看法。在林中小路上,“我”加快步伐,超過所有的人,這組意象似乎是在暗示詩人艱苦的孤獨的藝術探求。忽然,他看見一雙移動的腳向他走來。“從容不迫又堅韌不拔”,這是那位大師獨旨孤運的藝術足跡:他不為言必稱“先鋒派”的時尚所左右,堅持自己的探索,終于走出了一條傳統與現代彼此“走向”的“詩歌之路”。詩人向往這位大師的藝術境界和對傳統的全新融鑄,向往他的樸實、深邃。他決定“繼續趕路,向著他來的方向”。接下來,詩人追懷了自己在藝術探求中所走過的彎彎曲曲的道路。一直到今天,終于從大師那里得到啟示,“我看見這個人/走向我認為已經走過的/不再留戀的道路”。這說明,詩人牛波曾經有過 “為 ‘現代派’而寫作” 的不成熟的過程。正是從弗洛斯特身上,他才理解了一個優秀的詩人對傳統與現代性的整體性包容——超越的態度。盡管現代派已經被流行為一種風度,已經被一些膚淺的詩人當做了幌子,但牛波決定他偏是要到 “那個人來的地方”,偏是要堅定地走下去。他深信,傳統是因為我們的存在而存在的,它有跡可尋不是因為有廢墟和遺言似的預言,而是這種廢墟和預言就在我們的建立和實感中頑強掙扎著、生長著,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一種啟示,任何一廂情愿逃離它的做法只能證明自身的軟弱。
上一篇:《九葉派詩群·穆旦·贊美》新詩鑒賞
下一篇:《西部詩詩群·周濤·足球》新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