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詩群·曹劍·瑤琴》新詩鑒賞
俞伯牙死了,其死十分地優美
把一部鐫刻著甲骨文和古龍圖案的瑤琴
遺忘在琴臺上一任風吹雨打
幾千年幾千年幾千年過去——
這瑤琴竟變成一個博大的中國
變成一個一卷本的整部整部的大陸
長江做了這瑤琴上的第一根弦
黃河做了這瑤琴上的第二根弦
而唐古拉山和昆侖山做了這瑤琴上兩個琴軸
秦始皇把這調子調準了又彈斷了
漢武帝冷笑著揀起來又接起來
唐太宗彈的是一支豐饒的曲子西太后彈的是一支災難的曲子而長江黃河的每一陣浪濤的騷動
都是樂章都是快板、急板乃至于甚急板
曾經有一群戍守邊關的漢子硬要奪這部瑤琴
而他們自己卻被勒死在這兩根琴弦上
當一匹侵略者的馬蹄被這根琴弦絆倒
便惹起神州一場沖天大災
——八國聯軍投進了火種
——東洋鐵蹄投進了火種
燒了圓明園——
亂了華夏的曲子
終于 是一群勇敢的漢子
沖進烈火救出了這部祖宗的遺物
這一群人這一群人這一群人呵
把《詩經》的聲音彈出來
把《霓裳羽衣舞》的曲子彈出來
兩根琴弦是兩只震顫的中國龍
如今俞伯牙的子孫操起這部華夏之琴
彈起黃河來
彈起長江來
彈起非凡的中華之聲來
琴聲不斷……
黃河不斷……
長江不斷……
中華民族的先哲們英魂不斷……
《瑤琴》這首詩是一支十分流麗又十分恢宏的樂曲。詩人從伯牙子期歷史傳說入手,一氣灌注指點江山,寓嚴肅于輕松之中,讀后使人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
俗話說:“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曹劍這首詩的成功,主要得利于詩人的構思。五千年華夏文明史,是一部驕傲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苦難的歷史。回首往事,我們悲喜難名。如果直通通地敘述事件,再加上一些類似 “畫外音” 的評說,難免給人以死板、枯燥、不著邊際的感覺。詩歌藝術地掌握世界有它自己的方式,這就是要通過意象化、象征化的方式,以內部心靈折射外部世界。如果說外部世界是米,那么詩歌是這米釀成的酒。雖然外形大不似,但那味道更醇厚更濃郁,也更接近事件的本質。這首詩的構思就是這樣,詩人將散亂的歷史事件、博大的中國地貌,都加以變形,凝縮到一把傳說中的瑤琴上,并以這一意象貫穿詩歌的始終,這就使此詩不但避俗,而且也顯得更有風骨,更集中、鮮明、生動了。我們在讀這首詩時,感到的不是那些歷史課本上早已告訴我們的事件,而是感到一顆鮮活地跳動著的詩的精靈。
事實上,一首詩的真正價值,從來都不可能仰仗它所跡寫的 “歷史事件” 本身,這些東西只是建筑用的水泥、沙子,而真正的詩人就是要用自己的構思,將這些水泥、沙子,結構成一幢漂亮的、從沒出現過的大廈。
上一篇:《象征派詩群·馮乃超·現在》新詩鑒賞
下一篇:《現代派詩群·金克木·生命》新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