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派詩群·路易士·發》新詩鑒賞
秋來了
從我底樹頂上
落下一根根長長的絲狀的葉
黑色的,無光澤的,柔而細的葉
它們無風而自落了
落在多垢的枕上
棕金色的古舊的棉袍上
翻開的書頁上
涂滿了果醬的熱烘烘的面包上
秋來了
梧桐樹撒下她底絳色的小小的舟
而我底樹頂上
落下一根根長長的絲狀的葉
黑色的,無光澤的,柔而細的葉
這些落葉啊
從我底樹頂上落下來的
使我深深地留戀而悲哀
1953年,臺灣《現代詩》季刊問世,主辦人是詩人紀弦。從此,臺灣詩歌現代主義之風大盛,接上了我國四十年代現代派詩歌這脈的發展。這位臺灣現代派詩歌的鼻祖紀弦,就是三十年代與戴望舒、徐遲共同創辦《新詩》月刊的路易士。
路易士的詩,總有一股濃重的悲哀。這種悲哀與李金發等詩人的悲哀不同,它更明晰更簡單些,仿佛一個多情的少年在自戀自憐,懨懨地唱著悲愁的歌。那歌也許不深刻,卻自有一種天真純樸的憂郁味道。這和后來紀弦的詩是大為不同的。前后對照,常令我慨嘆人生無常!
《發》選自1935年未名書屋出版的《行過之生命》詩集。由此可想,此詩最早作于此年。路易士生于1913年,寫此詩時不過二十一二歲,何來“晚景凄涼”的感慨?何來“秋來了”的哀嘆?所以,我說他的悲哀是天真純樸的,帶有“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意思。但這種特別的悲哀, 自有其特別的魅力,且帶有“自我戲劇化”的味道,它讓我們讀得著迷。你看,詩人說“秋來了”,他的樹頂上落下了葉子。這葉子就是頭發。落頭發本來是悲哀的,但詩人寫得多美! “落下一根根長長的絲狀的葉/黑色的,無光澤的,柔而細的葉”。真正到了落發年齡的人哪會有這份雅興?可沒有這種雅興的詩必定不雅(它可以是好詩)。路易士捕捉到了這個意象,并用干凈節制的詞語表達出來,給了我們美的享受。詩歌應有真情實感,但重要的并不僅是真情實感,而是對美的敏感,對語言的敏感。作為一個詩人, “技術”層次上的東西一定能轉變為“內容”。也許路易士的《發》是屬于“強說愁”性質的,但關鍵是怎么說,而不是愁到底是什么。我們見過不少詩人出于真情而敷衍成文,這時,真情倒可能導致它相反的方向,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而路易士卻與物象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落發成為他凝神觀照的審美對象。這首詩首先是美,其次是淡淡的哀傷,或者說是美麗的哀傷——涉世未深的少年的哀傷。
上一篇:《現代派詩群·戴望舒·印象》新詩鑒賞
下一篇:《新生代詩群·楊黎·變化》新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