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曲·瞿秋白》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赤潮澎湃,
曉霞飛動,
驚醒了
五千余年的沉夢。
遠東古國
四萬萬同胞,
同聲歌頌
神圣的勞動。
猛攻,猛攻,
捶碎這帝國主義萬惡叢!
奮勇,奮勇,
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勞工,
何論黑,白,黃,無復奴隸種!
從今后,福音遍天下,
文明只待共產大同。
看!
光華萬丈涌。
1923年1月中旬,瞿秋白從莫斯科回到北京。他是在兩年前作為北京《晨報》和上?!稌r事新報》特派記者前往蘇俄的。在蘇俄的兩年中,他親身感受到無產階級翻天覆地的偉力和蓬蓬勃勃的革命氣象,并且認真研讀了大量馬列主義著作和俄共(布)的文獻,歸國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滿懷著無產階級革命激情和崇高理想的共產主義者了。他在北京一個親戚家里暫時安頓下來不久,就動手從俄文翻譯《國際歌》,同時創作了這首《赤潮曲》。
《赤潮曲》首先出自瞿秋白切身的感受和所堅信的世界觀,同時也直接受到了《國際歌》的啟迪。且看瞿秋白翻譯的《國際歌》中的一段:“只有偉大的勞動軍,/只有我世界的勞工,/有這權利享用大地,/那里容得寄生蟲!/霹靂聲巨雷忽震,/殘暴賊滅跡銷聲。/看! 光華萬丈,/照耀我紅日一輪。/這是我們的/最后決死爭,/同英德納雄納爾,/人類方重興!”這里的向舊世界宣戰的氣概,向人類理想世界進軍的豪情,同樣充溢在《赤潮曲》之中。那種磅礴的氣勢,高昂的音調,甚至一些詞語,也相仿佛。不過,它們又有不同:《國際歌》來自歐洲,使人覺得主要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工人階級的戰歌;而《赤潮曲》,則側重于描繪東方半殖民地以至世界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勞苦群眾的覺醒,表達他們的心聲,它好像是《國際歌》在東方的回響??磥眦那锇资怯幸庾R把《赤潮曲》當作《國際歌》的“姊妹篇”來寫的。作為一個中國共產黨人,這是自然會產生的創作動機。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革命的哲理和詩人的激情的交融,或者說是哲理的詩化。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使作者以涵括宇宙的胸襟和高瞻遠矚的目光,概括了整個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描繪出歷史的走向,內容深刻而博大。這些都是作者切身感受到的、真誠信仰的東西,浸潤著作者濃烈的感情,因此能震動讀者的心弦。其次,這首詩的藝術力量,也借助于那哲理和詩情伴隨著的形象,那就是“赤潮”。“赤潮”,指火焰般燃燒著的漫天朝霞和朝霞過后赤日光焰的愈益廣遠的照射。作者在其《赤都心史·曉霞》中也這樣描寫過:“紫赤光焰,愈轉愈明,……神明的太陽,有赤色的曉霞為之心聲,不久不久,光現宇宙,滿于萬壑。”它們都是比喻無產階級革命的勃興和共產主義理想的升騰。這是一個瑰麗的形象,它帶著那哲理和詩情,籠罩全篇,貫串始終,使詩中所寫的一切,仿佛都溶在一片紅光之中,顯得雄渾偉美。
這首詩在《新青年》季刊創刊號上發表時,配有許地山作的曲??梢婗那锇资前阉鳛楦柙~來創作的,具有節奏感強等歌詞的特點。這大概也是因他正在翻譯《國際歌》的緣故。不過它的語言和格調,還明顯地帶有舊體詩詞的痕跡,不是純凈的白話詩歌,不很自然。這是新詩發軔期難以避免的現象,是不能離開歷史加以苛求的。
上一篇:《贈友·朱自清》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趕場去·廖公弦》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