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在中國詞史上,最初從塞外戈壁灘上彈奏出的敦煌民間詞,本充滿著鄉野的泥土氣息。但自晚唐五代倚筵公子、繡幌佳人“移植”以后,詞就失卻了它身上的泥土氣,而涂抹沾染上了濃厚的脂粉氣、都市味。詞的抒情主人公總是在都市化的亭園樓閣、歌臺舞榭里流連,很少顧盼鄉野里的泥籬茅舍。至北宋中葉,“土生土長”于川中眉山的蘇軾,雖然也曾在官場上、都市里混過多年,但身上的泥土味還沒銷磨盡,對養育過他的農村鄉野,仍充滿著一種親切感。他以“耦耕”者的身份、拓荒者的勇氣,將鄉野的泥土味、農村的尋常自然景物引進詞壇,帶著他無數的讀者,從都市的紅塵香霧里穿出,走進了滿目桑麻艾蒿、清新恬靜的鄉村。
這里,新雨過后,遍地莎草(一名香附子)平整整、軟茸茸、綠油油;松軟軟的鄉村沙路,濕潤無塵,“走馬”其間,舒適愉快。其時風和日暖,路邊地頭桑麻、艾蒿茂盛,陽光照處,綠浪滾滾,光鮮耀目;和風吹來,陣陣幽香(艾蒿,揉之有香氣),令人心曠神怡。作者置身其中,流連忘返,直想“收拾耦耕身”,離開暗礁密布、喧囂鬧雜的官場回到古樸清靜的鄉村,過幾天清淡閑適的日子。
作者在這首詞里攝取的只是徐州城外鄉村的一兩個小鏡頭,而且是以“使君”(徐州太守)的身份及其特定的審美情趣來選景的。元豐元年(公元1078)春夏間,徐州大旱。時知徐州的蘇軾曾往徐州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他的《起伏龍行》詩序說:“徐州城東二十里,有石潭。父老云,與泗水通,增損清濁,相應不差,時有河魚出焉。元豐元年春,旱。或云,置虎頭潭中,可以致雷雨。用其說,作《起伏龍行》。”后老天“顯靈”,果降雷雨。作為“父母官”的蘇軾,喜中自禁,復又前往石潭“謝雨”,一路上寫下五首《浣溪沙》;從不同的角度攝下了農村生活、景致的幾組鏡頭,本詞為其中第五首。本詞不僅體現了作者求雨且得雨后輕松愉快的心情,也表現了對農民豐收有望的喜悅及其對農村生活的理解。作者此時雖乎為“使君”,但他是以“此中人”的平等態度來觀察、表現農村生活,沒有“城里人”或官僚所常有的對鄉野的蔑視,正因如此,或許本來頗荒涼的鄉村才在蘇軾的筆下顯得那么清新鮮活,那般富于詩意。作者也是全身心地感受、欣賞鄉村景色,即調動視覺俯視(上片為“走馬”時俯視之景)、遠眺(下片為平視遠眺之景),又調動嗅覺(聞艾蒿香氣)、觸覺(感受到陽光“暖”和)來感受,多角度地表現出對農村生活、景色的熱愛與欣賞。
上一篇:(宋)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