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無轍
【原文】
善行無轍跡[1];
善言無瑕讁[2];
善數不用籌策[3];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4];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5]。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6]。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7]。
不貴其師,
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8]。
【注釋】
[1]轍跡:軌跡,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跡。
[2]瑕讁:瑕疵,缺點。
[3]籌策:古時人們用作計量的工具。
[4]關楗:栓梢。古代家里的門有關,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5]繩約:繩索。約,用繩捆物。
[6]襲明:襲,承襲。明,此處指明道。
[7]資:取資,借鑒的意思。
[8]要妙:精要玄妙。
【譯文】
善于行動的人,做事從不留下痕跡;
善于言談的人,不留下漏洞讓人指責;
善于計數的人不用籌碼;
善于封閉的人,沒有門閂卻叫人無法打開;
善于打結的人,不用繩索卻沒人解得開。
圣人善于救助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
圣人善于利用物,沒有被廢棄的物。
這叫做因循常道之理。
所以善人可以當不善人的老師,
不善人也可作為善人的借鑒。
不尊重善人的教導,
不注重不善人的借鑒作用,
看起來明智其實很迷糊,
這實在是高深奧妙的道理。
【解析】
老子的《道德經》在結構安排上十分緊湊而且前后呼應,這一章老子沿著道的理論,進一步提出了人們應該怎樣展開自己的行動,他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這五善是合乎大道的,我們只有達到五善的境界,才能行動自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在這一章中處處閃耀著老子的智慧火花,無不顯示了他深藏不露的機智和機巧之心。
善于行動的人,絕不會留下對自己不利的跡象,他們善于掩蓋自己的行跡,以達到自己行動的目的。在《三十六計》中第一計叫瞞天過海,意思就是將自己的行跡隱蔽起來,瞞過別人的眼睛,以達到自己“過海”的目的,這一計謀不僅適用于軍事領域,而且適用于生活、處世、經商等各個領域,在實際應用中,就體現為善于隱蔽自己的跡象,而且巧妙地瞞過別人的眼睛,而決不是大張旗鼓,生怕別人不知道,雖然他們一時滿足了自我彰顯的欲望,但最終的結局會是如何呢?我們人類在處世上不如狐貍,狐貍生性狡猾,善于掩藏自己的行跡,結果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我們的確需要學習狐貍在一切行動中所具有的高度警惕性和敏感性。
大多數人在不會走路時就學會了說話,甚至在三四個月的時候就開始用自己的語言和家人進行交流了,家人雖然聽不懂我們在說什么,但能明白我們的意思。語言是我們欲望的聲音,因為我們最先使用它時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欲望,除了生理上的吃喝拉撒外,還要表達證明自己的存在和渴望被家人愛撫的欲望。等到我們長大真正會說家人能聽懂的言語時,我們更是盡情表達自己的感情,我們會大聲嚷嚷以表自己的憤怒,我們會向家人撒嬌以獲取家人的寵愛,當我們不再是孩子,而完全將自己交給社會時,我們要和別人進行語言交流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時候,怎樣才能既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又不會留下一些漏洞讓人指責?這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完美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又不被人挑出漏洞的人才是真正的善言者,我們也許會存在這樣的疑惑:我們小時候只嗯啊幾聲就能被家人理解,而長大后卻常常遭到別人的誤解和非議,原因何在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言多必失,我們往往會因為一句話而成為別人非議的把柄。所以,真正會說話的人并不是滔滔不絕的人,而是能說到點子上而無過失被人抓住把柄的人。
我們知道有一種人善于心算,他們不需要借助任何計算工具就能準確地計算出結果來。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電子計算機有著驚人的計算速度而且精確度也較高,人們無需開動腦筋思索計算,便可得出結果,然而計算機終究代替不了人類,因為計算機只能對有形的事物進行推算,而對于無形的東西,它根本不能把握。而人類卻不同,我們人類可以默記無形的東西的發展運作和各種變化,從各種變化中尋求到適合自己的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狀態,這種用心默識、默算的處世態度是老子無為的處世哲學的一部分。
真正會封閉的人是不需要利用鎖和閂的,這里的封閉具有積極意義,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封閉自己不求更新,而是為了防止同類殘害而不得不采用的一種手段,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需要。這不由得使我們聯想到裝在套子里的人,他將自己包裹在嚴實的衣服里,一副與世隔絕的丑態,讓人看了忍俊不禁,他不但思想上封閉自己而且連形式上都作了層層包裹,他不是一個善于封閉自己的人,所以他成了被人嘲笑的對象。
不用繩索就能將人牢固地捆綁起來,是高明的捆綁者。在這里也是比喻的手法,借指對事物的掌控能力,這種掌控能力的獲得,是他們依大道行事的結果。
以上“五善”是老子高深智慧的有力反映,也是他對自然無為思想的引申。
經商之道
行無轍跡:春卷巧占國外市場
在商業活動中,競爭對手之間在技術水平、產品質量、信譽和知名度等自身實力方面,都有高低強弱之分,如果你是一個“弱小”者,卻采取以硬碰硬的方式跟實力雄厚的企業競爭,十有八九要敗下陣來。避開對手強大的優勢,不與之發生正面交鋒,而要以己之長攻彼之短,捕捉機會,乘虛而入,定能收到以小搏大的驚人效果。
春卷,是我國通行南北的美味小吃,北宋時期稱作“面蛋”。在古代,人們靠天吃飯,雖然在各種自然災害面前無能為力,但無不希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于是,常用小麥、大豆和稻谷等農產品制成節令食品,來祭祀神靈,祈求保佑來年吉祥。而春卷,則是立春那一天的應時小吃,人們將餡用面皮卷裹,做成繭兒樣的食品,來祈求五業興旺發達。有誰能想到,就是這小小的春卷,卻能在遠離中國的西方國家“卷”出奇跡,使奇跡的創造者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白手闖進丹麥的飲食行業,并獲得巨大的成功。大龍公司的創始人、丹麥華人企業家范歲久,就是這一奇跡的創造者。
1959年初,范歲久看到丹麥華僑中有不少人靠經營中餐館發了財,他認真分析了原因之后,發現中餐獨特的美味和制作工藝很受西方人歡迎,并且看出這是個很大的市場。可如果跟在別人后頭也開一家差不多的中餐館,又能有多大的賺頭呢?要想賺大錢,必須有自己的特色。于是,范歲久決定經營家鄉(杭州)特產——春卷。開始時,他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鐵伏里(一個類似上海大世界的露天游樂場),以中國傳統食品的精華與丹麥最好的食品原料相配合,用手工操作自制中國春卷出售,果然如其所料,小小春卷一上市就吸引了眾多顧客。
一時營業鼎盛,甚至許多外地人也慕名前來訂購,以致簡單的手工操作根本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于是他趕緊增加設備,改用機械加工。1960年,范歲久在哥本哈根創立了大龍食品廠,廠名起為“大龍”,以示不忘神州的海外赤子之心。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二十—章·惟道是從》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二十三章·道亦樂得》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