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劉義慶·郗超論謝玄
亦題《郗超與謝玄不善》、《不以愛憎匿善》。南朝宋志人小說。劉義慶撰。原載《世說新語·識鑒篇》。吳組緗等《歷代小說選》、顧之京《中國古代短篇小說選》、李格非等《文言小說》皆錄入。郗(xī)超(336—377),字景興,東晉高平(今山東省鉅野縣)人,曾做桓溫的參軍,深得信任。《晉書》卷六十九有傳。謝玄(343—388),字幼度,謝安侄,淝水之戰中立勛。《晉書》卷七十九有傳。本篇寫郗超薦謝玄北伐的一段佳話。敘述:郗超與謝玄平素不和。苻堅欲滅晉國,已狼吞了梁州、岐山,又虎視淮南。在此關頭,朝廷商議對策,欲派謝玄北伐苻(fú)堅。但不少官員對此持不同意見,只有郗超說:“派謝去定能成功。我曾和他共在桓溫府處事,發現他任用人才,能盡每人之長。即使是小事,他任用的人也很恰當。由此推知,他抗敵一定能立功。”后來,謝玄北征,果立元功。小說褒揚了郗超以國家利益為重,不以私隙廢公的高尚品德。郗超不但有知人之明,尤其難得的是他“不以愛憎匿善”,而以抵抗前秦的公事為重,力主委謝玄以重任,處事何等光明磊落! 他受時人敬重,理所當然。余嘉錫說:“善知人者觀人于微,即其平居動靜之間而知其才。郗超之知謝玄,觀其一節而已。”觀一節之驗而舉賢,并不求全苛責于人,這種知人薦賢之則,更反映了郗公的過人的膽識。作品剪裁得當,敘事重點突出,詳略有致。作品的中心內容是“朝議薦賢北討”,而議舉賢滿朝官員必有一悉論辯,但作者僅以“人間頗有異同之論”一筆帶過,而突出郗超的“舉玄北討”之識見,不僅行文精煉簡約,而且突出了主題思想。據《晉書·郗超傳》曰:“常謂其父名公之子,位遇應在謝安右;而安入掌機權,愔優游而已。恒懷憤憤,以言慷慨,由是與謝氏不穆,安亦深恨之。”郗超與謝玄不善,蓋亦由此。《中興書》謂:“于時氐賊強勝,朝議求文武良將可鎮靖北方者,衛大將軍安曰:‘唯兄子玄可任此事。’中書郎郗超聞而嘆曰:‘安違眾舉親,明也。玄必不負其舉。’”(劉孝標《世說注》引)據此知本篇是“有所據”之軼事,且郗贊玄不負所舉在太元二年(377)玄刺兗州之時(參看余嘉錫《世說箋疏》)。有學者說此篇故事發生在太元八年(383)苻堅傾國入侵的淝水之戰前,則為誤說。郗超之知謝玄,“不以愛憎匿善”,已成歷史美談。《太平御覽》卷五一二曾采引此事。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劉義慶·郗太傅擇婿》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東陽無疑·郭坦大兒病》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