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搏·蔡其矯》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白色的陽光照在高高的山上,
在那里,劇烈的戰斗正在進行。
近旁,那青銅的軍號悲壯地響起,
沖鋒的軍號,以莊嚴的聲音,鼓舞我們的士兵。
一個青年,我們團里的一個新兵,
飛似地前進,子彈在腳下揚起縷縷煙塵。
而在山巖后,一個日本軍曹迎上來。
于是開始了驚心動魄的肉搏戰!
軍號還在吹,山谷震響著喊殺聲……
交鋒幾個回合,那青年猛力刺了一刀,
敵人來不及回避,也把刺刀迎面刺來,
兩把刺刀同時刺入兩人的胸膛,
兩個人全靜止般地對峙著,呵! 決死的斗爭!
只因為勇士的刺刀比日本人的刺刀短幾分,
才沒有叫顫栗的敵人倒下來,
我們的勇士沒有時間思索,有的是決心,
他猛力把胸膛往前一挺,讓敵人的刺刀穿過了背梁,
勇士的刺刀同時深深地刺入敵人的胸膛,
敵人倒下,勇士站立著。山谷頓時寂靜!
第二年,在那流血的地方來了一只山鷹,
它瞅望著,盤旋著,要棲息在英雄的墳墓上;
它仿佛是英雄的化身,不忍離開故鄉的山谷。
過路的士兵呀! 請舉起你們的手向他致敬。
1942年,晉察冀
1942年,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這是一個艱苦的、血與火的歲月,也是一個滿懷勝利希望的英雄的歲月。蔡其矯于1938年進入延安,第二年來到晉察冀根據地。他目睹了這場嚴酷的戰爭,也目睹了英雄的誕生,以激情的筆寫下這首英雄主義的頌歌。
抗日民族戰爭的風起云涌,使當時投入根據地的作家、詩人的思想感情發生很大變化。他們普遍回避個人的自我抒情,從人民戰爭中吸取題材、形象和感情。詩歌創作出現敘事化的傾向;即使是短小的抒情詩,也往往是在敘事的基礎上抒情。《肉搏》可以看作是一首小敘事詩,也可以看作是在敘事基礎上的一首抒情詩。全詩的核心是講述一次戰斗,一個新兵在和日本軍曹的肉搏中,由于他的刺刀比日本軍曹的刺刀短了幾分,而未能立即把敵人刺倒。而敵人卻把刺刀迎面刺來,于是出現這樣壯烈的場面:“兩把刺刀同時刺入兩人的胸膛,/兩人全靜止般地對峙著,呵! 決死的斗爭!”在這嚴峻的關頭,“有的是決心”的抗日戰士“胸膛往前一挺”,把刺刀深深刺入敵人的胸膛,自己也“讓敵人的刺刀穿過了背梁”。戰爭較量的不僅是武器,同時還是意志和勇氣,是支持這種意志和勇氣的正義戰爭的性質和一個民族的精神。敵人倒下了,勇士卻站立著。英雄和英雄主義就從這里誕生。
在這里,敘事是這首詩的核心,也是全詩抒情的基礎。一場戰斗,可以鋪寫的場面很多。詩人以最簡潔的筆觸寫了這樣一個場面:兩把刺刀同時刺入兩人胸膛的對峙,以及戰士最后英勇的一挺。勇士以他無畏犧牲的行為,完成了自己最后的英雄形象。戰斗在這里達到高潮,事件也在這里充分顯示出意義。與詩人其他專事抒情的作品不同,在這首詩里,事是情的基礎,情是事的升華。詩人是在事件的敘述中,升華自己的感情,使之產生巨大的震撼力量。
作為一首描寫具體戰斗的詩篇,詩人很懂得把握住動與靜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戰斗是喧騰的:白色的陽光照在高高的山上,青銅的軍號聲悲壯地升起,子彈在腳下揚起縷縷煙塵,山谷震響著喊殺聲……詩人選擇這樣的細節來烘托戰斗的劇烈、殘酷、嚴峻。另一方面,在戰斗進入白熱化的階段,詩人又渲染那種令人窒息的瞬息間凝止的靜寂:當刺刀同時刺入兩人的胸膛,喊殺聲消失了,“兩人全靜止般地對峙著”,當敵人倒下、勇士站立時,“山谷頓時寂靜”,在動中反襯的瞬間靜寂,洗印出的是戰士心靈的閃光、英雄精神的風采。
蔡其矯的詩歌創作,從青年時期開始就受到美國詩人惠特曼的影響。當他把這種影響帶人到根據地這種敘事詩的創作中,仍然表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詩的最后一節,那只盤旋在英雄墳墓上的鷹,不僅是英雄的化身,而且是詩人的理想和愛,是以一種浪漫的手法來傾訴詩人對于英雄和對于產生英雄的這塊祖國熱土的深摯感情。
上一篇:《老鴉·胡適》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背夫·方敬》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