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雨堂藏書》的主要內容,《雅雨堂藏書》導讀
《雅雨堂藏書》是清代私人刊刻的一部綜合性叢書。清盧見曾輯。有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德州盧氏刊本。書因盧氏藏書室雅雨堂而得名。
盧見曾(1690—?)字抱孫,號澹園,別號雅雨山人。山東日照人。幼從中州名儒高矩庵讀書。學問根柢頗厚,又學詩于清代著名詩人王漁洋,其治學深受影響。康熙六十年(1721)舉進士,授四川洪雅縣知縣,累官兩淮鹽運使。足智多才,勤于吏治。愛才好客,于清代士人中頗負盛名。喜聚書、校書,所補刊的朱彝尊之《經義考》頗益于后學。較為著名的著作有《雅雨堂詩文集》六卷、《雅江新政》、《雅雨堂十種》、《金石三例》、《山左詩鈔》、《出塞集》、《感舊集》等。
《雅雨堂藏書》收錄古籍14種,即包括《李氏易傳十七卷》,唐李鼎祚集解;《周易音義一卷》,唐陸德明撰;《鄭氏周易三卷》、漢鄭玄撰,宋王應麟輯,清惠棟補輯;《周易爻辰圖一卷》,清惠棟撰;《鄭司農集一卷》,漢鄭玄撰;《周易乾鑿度二卷》,漢鄭玄撰;《尚書大傳四卷附補遺一卷、續補遺一卷、考異一卷》,漢伏生撰,漢鄭玄注,補遺續補遺,清盧文弨輯并撰考異;《大戴禮記三卷》,北周盧辯注;《戰國策三十三卷》,漢高 誘注;《匡謬正俗八卷》,唐顏師古撰;《摭言十五卷》,南漢王定保撰;《北夢瑣言二十卷》,宋孫光憲撰;《封氏聞見記十卷》,唐封演撰;《文昌雜錄六卷補遺一卷》,宋龐元英撰。對所錄之書,盧氏均各為序言,名人題記附刊于后。在序言中,盧氏備述該書內容淵源、概要、版本流傳,優劣評述、著者生平及學術貢獻,校勘經過等。該叢書在內容方面的特點為:1、收錄的漢魏經說多是在清代已甚罕秘的傳本。經書自兩漢以來即出現今古文之爭,南北朝時經學分成南學、北學,隋唐統一后,唐太宗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詔孔穎達撰《五經正義》,唐自此后,明經取士,皆遵孔本。其他注本則逐漸散失、亡逸。《雅雨堂藏書》收錄的經說大多是孔穎達《正義》之外的經注,這些經注的刊行為保存我國古籍做出了貢獻。例如《尚書大傳》,漢時多尚鄭注,鄭玄系漢代治經學之集大成者,晉王肅偽作孔安國《古文尚書》,唐代孔穎達《五經正義》本尚書采用孔本后,鄭玄所注本便無人問津,宋元時原書亡失殆盡。盧氏留心訪求鄭本,后從吳中私家秘藏中訪得此書,“雖已殘闕,然《五行傳》一章首尾完備”,故刊行以廣其傳,書后附盧文弨的《補遺》、《續補遺》、《考異》,詳記其校勘異同。又如《李氏易傳》一書,是唐資州李鼎祚集解,李氏集兩漢以來易注30余家,以漢荀慈明、虞仲翔之易為宗,該書經唐宋元明幾朝,僅有明代朱氏、毛氏刊本流傳,版亦漶漫不清,訛字頗多,盧見曾幾經校勘,刊以行世。盧見曾學易多年,因此他所校的本子很精備;2、收錄了唐宋筆記。唐宋筆記是我國古典文學中之瑰寶,清康熙時,不少士大夫喜談小說傳奇,王漁洋尤甚,盧氏于此深受其影響,在該書中收錄了幾種唐宋筆記,例如《封氏聞見記》記歷代風俗掌故,《摭言》記唐代進士應舉登科雜事,共列一百零五門;《北夢瑣言》記唐代賢哲言行,暨五國十代遺事;《文昌雜錄》記朝章典故。這幾部書,皆被王漁洋稱為“說部之佳者”和“皆秘本可貴重者”。盧見曾因這些書傳本太少,刻之以廣其傳,為后世研究唐宋筆記小說等提供了資料和可靠的版本依據。3、該書校刻精審,主要表現在:其一,廣搜異本,擇其精善者刊刻,例如《周易乾鑿錄》“前明刊本流傳而闕誤,茲得之嘉靖中吳郡錢君叔寶藏本,不失舊觀,為梓而行之,”(《周易乾鑿度》序)。其二,所取多名人精校本,例如《大戴禮記》經清代校勘名家盧文弨和戴震精校,在該刻本的盧文弨跋中可見該書校勘之精,他說:“余本即元時本耳,自后余凡六七讎校,始得自信無大謬誤”;“文弨與休寧戴君夙嘗留意是書,因索其本并集眾家本參伍以求其義,有疑者常手疏下問,往復再四而后定,凡二年始竣事。”其三,《藏書》收錄《李氏易傳》、《周易音義》、《鄭氏周易》、《周易爻辰圖》、《周易乾鑿度》等種易類書,校勘精細。盧氏學問淵博,于易尤甚。在《刻李氏易傳序》和《刻鄭氏周易序》曾言“余學易數十年,于唐宋元明四代之易無不博綜”,“余學易有年,每講求漢儒遺書以求印證,雖斷簡殘編未編有所忽略,”以此可知,他所校易書,精審準確,實為刻本中之上品。
上一篇:《隱秀軒集》的主要內容,《隱秀軒集》導讀
下一篇:《雍熙樂府》的主要內容,《雍熙樂府》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