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歌·賀敬之》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云中的神呵,霧中的仙,
神姿仙態桂林的山!
情一樣深呵,夢一樣美,
如情似夢漓江的水!
水幾重呵,山幾重?
水繞山環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綠水中……
呵! 此山此水入胸懷,
此時此身何處來?
……黃河的浪濤塞外的風,
此來關山千萬重。
馬鞍上夢見沙盤上畫:
“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 是夢境呵,是仙境?
此時身在獨秀峰!
心是醉呵,還是醒?
水迎山接入畫屏!
畫中畫——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應我響回聲……
招手相問老人山,
云罩江山幾萬年?
——伏波山下還珠洞,
室珠久等叩門聲……
雞籠山一唱屏風開,
綠水白帆紅旗來!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請看穿山明鏡里——
呵! 桂林的山來漓江的水——
祖國的笑容這樣美!
桂林山水入胸襟,
此景此情戰士的心——
是詩情呵,是愛情,
都在漓江春水中!
三花酒攙一分漓江水,
祖國呵,對你的愛情百年醉……
江山多嬌人多情,
使我白發永不生!
對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七星巖去赴神仙會,
招呼劉三姐呵打從天上回……
人間天上大路開,
要唱新歌隨我來!
三姐的山歌十萬八千籮,
戰士呵,指點江山唱祖國……
紅旗萬梭織錦繡,
海北天南一望收!
塞外的風砂呵黃河的浪,
春光萬里到故鄉。
紅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盡:千姿百態“獨秀峰”!
——意滿懷呵,才滿胸,
恰似漓江春水濃!
呵! 汗雨揮灑彩筆畫——
桂林山水——滿天下!……
1959年7月舊稿
1961年8月整理于北戴河
在寫桂林山水的詩篇中,最為人稱誦的是唐代韓愈《送桂州嚴大夫》中的名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韓愈用青羅帶來形容漓江的水,用碧玉簪來形容桂林的山,兩件婦女的飾物,寫盡了桂林山水柔美的風情。那么,在這樣的詩句面前,對于桂林山水的描寫,是否到了極限了?有哪一位詩人能夠超越它? 的確,歷史上有的名篇后人可能是無法超越的。但文學對于客觀事物的描繪卻不會有限。有才能的詩人、文學家,總是在前人沒有涉及的領域發掘出新的美。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不拘泥于以實比實,而是以虛喻實。桂林的山,不再是婦女發間俏麗的碧玉簪,而變成了云中的神、霧中的仙;漓江的水,不再是婦女腰間柔軟飄拂的青羅裙,而變成了深的情、美的夢。神仙是誰都沒有見過的。但是云霧之中影影綽綽出現的仙女的形象,能夠喚起人們捉摸不定的那種美感是什么樣,夢又是什么樣,它也是不確定的。悠悠流過的綠透綠透的漓江水,留給人們的印象是難以具體描述的。青羅帶也只能傳達出它的美感的一部分。任何的比喻在客觀事物豐富的美面前,都會失去魅力,何況神奇而迷人的漓江水?賀敬之拋棄了習見的方式,他讓我們看到的不是漓江水的具體的樣子,而是讓我們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愛和最美麗的夢境,神仙有多么優美的姿態,桂林的山就有多么優美的姿態;情愛和夢境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漓江的水就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構成詩歌形象的主要方法是想象,想象的方式是詩歌對事物的再創造的方式。在一定的時候,訴諸想象比如實描繪更易于奏效。
神姿仙態,如情似夢,桂林的山和水是這般美妙,但是桂林所擁有的,卻不是一座山,一灣水,而是重重山,重重水。“水幾重呵,山幾重?水繞山環桂林城……是山城呵,是水城?都在青山綠水中……”前二句寫秀麗的山水拱衛著桂林城,后二句又寫桂林城錯落地散置于青山綠水之中。要是說,開頭那四句詩是抓住了桂林山水的個性的話,則現在這四句詩是抓住了桂林這座城市的個性。它只用四句詩,便把桂林的特點加以突出,使之區別于其它風景秀麗的城市。桂林的美是不可替代、也不可混淆的。
前面提及的八行詩過去,賀敬之接著唱道:“此山此水入胸懷,此時此身何處來?”詩人身處這樣驚人的美景之中,反而懷疑自己是到了仙境或是夢境。這是一首詩的轉折之處。從這里開始,《桂林山水歌》在對客觀景物作了概括的描繪之后,轉向了對主觀心境的抒發。這種抒發不是孤立進行的,它的特點是沒有游離開桂林的具體景物去作抽象的抒情,而緊緊抓住桂林風景的特點以抒寫詩人獨有的感觸和情懷。首先,他借老人山的形象發出對于悠長的歷史的慨嘆。伏波山下的還珠洞,有老龍謝情還珠的神話,“寶珠久等叩門聲”,借一個傳說以抒寫對于光明和解放的憧憬。“雞籠山一唱屏風開”,雄雞唱曉,一唱而社會主義生活場景的屏風如畫展開。他用這個聯想以象征如花歲月的涌現。綠水、白帆、紅旗,這當然是美好時代的寫照。在桂林市區,穿山的形狀如一面明鏡,詩人借此以抒發大地洗盡愁容面對明鏡的喜悅。這里的八個句子,既是對于桂林自然景色的描繪,又是服務于作品主題的進展著的情節的抒唱。句句都寫客觀的景,句句都表主觀的情。這種主觀抒情和客觀景象的完全的契合,使抒情詩清新自然而不覺沉悶:景色是新鮮的,即景興嘆又是貼切的。憑借了詩人的一片巧心,桂林絢爛的景色給主觀情致的抒唱提供了條件。
《桂林山水歌》是一首歌唱祖國壯麗河山的詩篇。它不僅傳達出了山水特有的美,而且讓人從中鮮明地感受到蓬勃的時代氣息。也許自古到今,桂林的山、漓江的水并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依稀總是舊日模樣。但從詩人充滿熱情與朝氣的歌唱中,感到了山河的新氣象。“江山多嬌人多情,使我白發永不生! 對此江山人自豪,使我青春永不老!”把對祖國的愛溶入了對于山水的謳歌之中:大地景象之所以如此美麗,不僅在于桂林的山神姿仙態,漓江的水如情似夢,而且在于大地經春雨的洗滌而一掃愁容。祖國的笑容正是桂林山水在詩人心中的投影。
《桂林山水歌》由描繪桂林山水的情狀人手,開篇便不尋常。它傳神而又含蓄地道出了桂林山水誘人的美,它的好處是,在無法說清的情況下,把桂林山水的好處說清了。從全詩的結構看,除了開篇的不同凡響,詩中情感的富于起伏變化及轉折的自然合理,也是一大長處。開頭的四節八行,是對桂林山水和城市的特點的概括。詩行是簡短的,而含意是深邃的。從“此山此水入胸懷,此時此身何處來”開始,轉為聯系個人感受以抒發對山水的摯情,這就開始了有個人特點的抒寫山水之美的文字,這段文字共六節。“招手相問老人山”以后八行,通過對老人山、還珠洞、雞籠山、屏風山、穿山等自然景色的描繪,含蓄地概括了桂林從歷史到現實的巨大變化。從“桂林的山來漓江的水,祖國的笑容這樣美”開始,到詩的結束,是主題的升華,由具體的桂林山水而擴展到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歌頌。
《桂林山水歌》在聲韻節律方面的努力也起了重大作用。它采用兩行一節,每節押一個韻的句式。因為每行都有韻,而換韻又很頻繁,形成了全詩跌宕跳動的感情變化和節奏輕松、活潑自如的韻調。由于在詞組、句、節等方面的對仗的廣泛應用,形成了全詩節奏勻稱而音調鏗鏘的音樂美。仍以開頭四句詩為例:“云中的神”和“霧中的仙”相對,“神姿仙態”是一個巧妙的復沓;“情一樣深”和“夢一樣美”相對,“如情似夢”又是一個巧妙的復沓。這兩節詩合在一起,又是一個完整的對偶的詩節。這就造成了全詩回環往復、余音縈繞的音樂效果。
[作者原注] 獨秀峰,在桂林市中心,孤峰一柱,拔地而起。老人山、雞籠山、屏風山,均在桂林市區,因狀得名。伏波山,漢“伏波將軍”馬援遺跡。山下還珠洞,有老龍謝情還珠神話,本詩轉意借用。穿山,在桂林市南郊。峰頂有巨大圓形洞口。洞穿露天,狀似明鏡高懸,相傳為馬援一箭射穿。三花酒,桂林名酒。七星巖,桂林最著名巖洞之一。傳說歌仙劉三姐在此洞中賽歌,后化石成仙。
上一篇:《槍給我吧·未央》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橋·番草》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