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臧克家》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
人們一般不喜歡以議論為內容的詩。詩以吟詠性情為主,議論非其所長。然而,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伴隨著人們的感情波動,一些感應于內、議論于外的詩,融情入理,頗具意味,同樣贏得讀者喜愛。如這首詩便是。
《有的人》是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這首詩不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在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中,闡揚了某種人生哲理。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詩一開頭便警句迭出,立刻把讀者的心抓住:何以有人活著是死了,有人死了卻活著。本來,死生乃自然規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有的人》的作者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形態,把它幻化為意識形態。生死的自然界限變作了道德的、審美的判斷。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猶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中卻是真實可信的;這里,情感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
至于孰為生孰為死,詩中沒有作正面回答,但通過對兩種人的形象描述,讀者自能得出結論。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全然取決于對人民的態度,造福人民者永生,壓迫人民者速朽。這種人生觀念在詩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魯迅逝世時,他就寫過這樣的詩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由于發自真心,有實在的生活感受,并非從理念出發作詩的演繹,所以詩中情和理緊密結合反而增強了詩的感染力量。
從結構上說,把造成詩意高潮的最精彩的詩句置于前面,對作者來說是危險的,因為要在后面相對平緩的低潮中不減弱詩對讀者的吸引力,具有很大的難度。詩人憑借自己的文字功夫和表現技巧,作了一次這樣的冒險,基本上得到了成功。他大膽借鑒古詩用典的手法,在詩中用了一連串能引發讀者聯想的典型細節和比喻。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使讀者聯想起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話,感受到魯迅對人民的愛的執著。“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能喚起我們讀魯迅《野草·題辭》時的激動。“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會使我們聯想起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詩的意境。善用比喻,能以少總多,使讀者不產生疲勞;巧用典故,造成古今事象的迭加,擴大意象的內涵,易于調動讀者對詩境的主動介入,保持閱讀的興奮狀態。
朱自清對臧克家有過這樣的評價:“他知道節省文字,運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說明”。在《有的人》中這一特色有相當的顯示。
上一篇:《有感·李金髮》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有贈·曾卓》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