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太平廣記》是北宋初年朝廷編修的4部大書之一,專門收集自漢代至宋初的筆記小說。本書從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奉詔撰集,次年八月書成表進,到六年正月奉旨雕印。領銜纂修者是翰林學士李昉,參與編修的還有扈蒙、李穆、湯悅、徐鉉、宋白、張洎、王克貞、董淳、趙鄰幾、陳鄂、吳淑等12人。因成書于太平興國年間,與《太平御覽》同時編纂,故名為《太平廣記》。此書一般被視作小說總集,故向來著錄于小說類中,但也有人把它當一種類書看待,這是因它的內容是按照題材性質分類編排的,所以也算得上是一種廣義的類書。
《太平廣記》共500卷,另有目錄10卷,全書按題材分為92大類和150余個小類,有的一類為一卷,有的一類有數卷乃至數十卷。每個條目后面都注明出處,舊刻本曾在書前列了一個引用書目,共計343種,但實際不止此數,據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所編《太平廣記引得》統計,其中書目中有而書中沒有的15種,書目沒有而書中實引的147種,合計引書為475種。這些書多半都已散佚,就是存世的也有不少殘闕和錯訛之處,現在只能依據《太平廣記》來作輯佚和校勘。此書的價值也就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小說資料,《四庫提要》稱為“小說家之淵海”,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載當時說話人都必須“幼習《太平廣記》”,宋元的話本、雜劇、諸宮調等經常采用《太平廣記》中所載的故事,明清的小說戲曲很多也是取材于《太平廣記》的,可見這部書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一席,它也是今天研究古代小說史的最豐富的寶庫。
《太平廣記》雖然成書不久就有了刻本,但后來因為有人說這部書并非學者所急需,就把板子收了起來,至明嘉靖間無錫談愷根據鈔本重刻,才得到廣泛的流傳。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用談刻本做底本,加以校正排印出版,1961年、1981年中華書局重印。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出版。
上一篇:《大陸和海洋的形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奧勃洛莫夫》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