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一牛鳴
【出典】 唐·王維《與蘇盧二員外期游方丈寺而蘇不至因有是作》詩:“回看雙鳳闕,相去一牛鳴。”清·趙殿成注:“《大藏一覽》:‘一牛鳴地,其聲五里。’《翻譯名義》:‘拘盧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謂大牛鳴聲所極聞。’”(見《王右丞集箋注》卷一二)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七《事實·五百弓一牛鳴》:“王荊公詩:……‘白下亭東鳴一牛。’又詩:‘潮溝直下兩牛鳴。’按:唐《西域記》云:‘夫數量之稱,謂踰繕那。踰繕那者,曰古圣王一日軍行。舊傳一踰繕那,四十里矣。……窮微之數,分一踰繕那四十里為八拘盧舍。八拘盧舍者,謂大牛鳴聲所極聞,為拘盧舍。分一拘盧舍為五百弓。’”
【釋義】 一牛鳴,佛家語,指一牛鳴聲所傳的距離,約五里。世間用為典實。
【例句】 醉鄉千古一聲平。物忘情,我忘形,相去羲皇,不到一牛鳴。(高似孫《江神子》[眾人皆醉屈原醒]2270)這里以“不到一牛鳴”比喻相去不遠,謂醉酒后即可接近返樸歸真的境界。
上一篇:典故《一片閑云舒卷》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一瓢自樂》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