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時間·羅洛》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當我還是個嬰兒,躺在搖籃里
時間是媽媽的笑容和奶汁
時間是什么?時間就是生命
是生命留在世界上的腳印
——錄自舊作
當我學會走路和淘氣
時間是捉迷藏的游戲
當我背著書包,上學校去
時間是老師傳授的知識
當我能分辨出聲音、顏色和文字
時間是《月光曲》、《思想者》和《楚辭》
當我讀完馬克思和列寧的傳記
時間是延河的流水,曾家巖的紅旗
當我背著行李,走進剛解放的村子
時間是貧雇農分到的兩畝土地
當我眼見第一個五年計劃變成現實
時間是一列火車向前奔馳
當我在人的密林中分不清南北東西
時間是一個陀螺和一根鞭子
當我在生活的海洋中載沉載浮
時間是希望和失望養育的兒女
當我第一次和高原的群山相遇
時間是巖上的松,花下的泥
當我在遼闊的草原尋找一寸立錐之地
時間是高利貸者索取的利息
當我重溫中世紀教會的歷史
時間是伽利略面前的真理
當我夢見在宗教法庭接受火的洗禮
時間是紅衣主教恩賜的一枚偽幣
當我跨進封建法西斯統治的地獄
時間是用荊棘編結的囚衣
當我在“牛棚”中真誠地懺悔罪孽
時間是扔在地上的一張破紙
當我在清明節的金水橋畔陷入沉思
時間是鋼鑄的花圈,血寫的詩詞
當我看到手持白花的少女穿上鐐銬制成的鐵履
時間是一組正在演算的方程式
當我又一次看見春回大地
時間是喃喃的燕語,鳴叫的汽笛
1979年
作家寫什么,總是和他的生活經歷分不開的。我只能寫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東西。而當我回顧自己的生活經歷時,深深感到:個人的命運是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的。個人的歷史,如果和國家的歷史聯系起來,應該是值得一寫的。
然而,要在一首詩里容納盡可能多的內容,就必須選取最具有特征的細節,用最凝煉的語言來寫。這首詩,時間跨度超過半個世紀,我只寫了19節,每節2行,共38行。無論國家的歷史,或是個人的歷史,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一定的時間范疇之內。時間,好比是一個鏈環,可以把各種各樣的事件聯結在一起。這首詩的每一節的第二行都用“時間”兩個字來開頭,這就大大節省了語言,做到詩所要求的簡潔。時間就是歷史,而歷史是人創造的,在這一意義上,時間也就是生命。于是我從我在1948年寫的一首題為《時間》的短詩中摘引了兩行作為題辭:“時間是什么? 時間就是生命/是生命留在世界上的腳印”。這首詩的前三節寫的是童年和幼年時代。第四節寫的是我在學生時代的愛好:音樂、藝術和文學。貝多芬的激情和抗爭,羅丹的深邃和獨創,屈原的憂憤和忠貞,使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從現實世界升華出來的藝術世界。第五節——大約在1944年左右,我和一些共產黨人交上了朋友。延安和中共駐重慶辦事處所在地曾家巖,便成為我們這些年輕人心目中的圣地。第六、七兩節寫的是建國初期,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也逐步走上順利發展的軌道。當時,整個國家是欣欣向榮的,人們的心情也是振奮的。1955年,一大批革命作家突然被宣布為“反革命”,這就是有名的“胡風事件”。我也被牽連在內,而我對此是完全沒有思想準備的。因此,不能不感到痛苦和惶惑。在黑白不分、是非難辨的情況下,我覺得自己的確像是一個被鞭子抽打的陀螺。從第八節到第十七節,寫的就是1955—1976年間我的經歷、感受和心境。在此期間,運動一個接著一個,而且越來越“左”,到“文化大革命”就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樣,我所寫的就不僅是我個人的感受,而是許多人共有的感受了。我于1958年到了青海,這就是第十節寫到的“當我第一次和高原的群山相遇”。遼闊的高原使人胸襟開擴,“巖上的松,花下的泥”只是當時心情的一種寫照。盡管我已身入另冊,但我仍想到龔自珍的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當“文革”開始的時候,我對它還是缺乏認識的。盡管已身入“牛棚”,我確實是在真誠地交代那些莫須有的“罪行”。隨著歲月的推移,我才逐步認識到江青之流口里講的是“革命”,而實際上實行的卻是封建法西斯專政。大約是物極必反吧,1976年清明節爆發了天安門事件。人民大眾用“鋼鑄的花圈,血寫的詩詞”來提出抗議了。1976年元月,我在一首詞中表達了這樣的愿望:“傷國事,看金甌,幾沉浮。倩誰收拾,剩水殘山,重寫春秋!”當時在我心中,中國往何處去,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就是第十七節寫的:“時間是一組正在演算的方程式”。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后,中國還經歷了兩年左右的徘徊,“凡是”派還在人們心里投下陰影。然而,大地春回已是大勢所趨,中國進入了新的時期,“歸來”的詩人們也和人民一起進入了新的時期。我另一首詩《給詩人》,有這樣幾行:“你可曾見過:從受傷的心里/流出的不是呻吟,而是創造的歡樂/你可曾見過:在地獄的火里/煉出的不是灰燼,而是黃金的號角”。它們可以和《我和時間》的最后兩節參看。因而它是在走向“四化”的征途中一闋響亮的前奏曲。
上一篇:《小溪·陸志韋》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我常常注視著·呂劍》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