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裨諶能謀,謀于野則獲,謀于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北宮文子所謂有禮也。
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
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于子?子于鄭國,棟也;棟折榱崩,僑將厭焉,敢不盡言。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而后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獵,射御貫,則能獲禽。若未嘗登車射御,則敗績厭覆是懼,何暇思獲?”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聞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遠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為鄭國,我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請,雖吾家,聽子而行!”子產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謂危,亦以告也。”
子皮以為忠,故委政焉。子產是以能為鄭國。
〔注釋〕 襄公三十一年:即周景王三年,公元前542年。 子產之從政也:此節《左傳》系在本年十二月。所敘諸事,經未論及,為無經之傳。 子產:即公孫僑,以字行,鄭穆公之孫。繼子皮之后執政,為相二十二年(前543年—前522年)。 馮簡子:鄭國大夫,曾接待過境衛國之相北宮文子,被后者評為有禮,可無大國之討。 子大叔:即游吉,鄭國正卿,繼子產之后為政治國,他發兵攻擊聚集在萑苻澤的反抗者,殺盡乃止。美秀:外貌舉止秀美。文:指熟習精通典章制度樂詩。 公孫揮:字子羽,事鄭簡公為行人。楚令尹圍利用聘鄭的機會圖謀襲擊,子產命他往說伍舉,其事消弭。四國:周邊的國家,其他國家。 裨諶(chén):鄭國大夫。 北宮文子:即北宮佗,衛國之相。 鄉校:鄭國的一種學校。 然明:即鬷(zōnɡ)明、鬷蔑,鄭國大夫。 遽止:急止,立即制止在鄉校議論執政。 道:引導,引導河流決水,使其按計劃而流。 小人:然明自稱謙詞。 二三臣:指鄭國統治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如子大叔、馮簡子、公孫揮、裨諶等。 仲尼聞是語句:孔丘此時僅十一歲,此當是以后聞而所論。 子皮:即罕虎,以字行,公孫舍之子,鄭國上卿,得民心,授政子產。為邑:管理邑,擔任一邑之長的邑宰。 少:尹何年少。 愿:謹慎而善良。 夫:指尹何。 以政:以政與之,讓他去為政治民。 傷:自傷,自相損害。 棟:正梁。榱(cuī):椽子。棟折榱崩:棟梁折斷,架在其上的椽子散落于地。以房屋的傾倒,比喻政治敗壞不治。 厭:被壓,以人被壓于傾倒房屋之下,比喻政治上受他人之累而處于絕境。 錦:有彩色花紋的高級絲綢。 制:裁剪縫紉衣服。 庇:庇護之所。 為:治理。其為美錦:居官治邑較之以美錦制衣。 多:重大。 貫:熟習。 敗績厭覆:車翻人壓,危害田獵活動的進行。 暇:空閑。 慢:輕忽。 微:無。 他日:往日。 為:治理。 抑:不過。 是以:因此。
〔鑒賞〕 本文所記之事,并非全都發生于魯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其主旨是論述子產能治好鄭國的原因。子產姓公孫,名僑,曾平定貴族內亂,鄭簡公十二年(前554年)為卿,二十三年(前543年)執政,實行改革,整頓貴族田地和農戶編制,增加了財政稅收,卻減輕了普通百姓的負擔。他把法律條文鑄在鼎上公布,為各國效法。鄭處于晉楚兩大國之間,動輒得咎,但由于子產內政外交處理得當,相安無事。孔子稱贊子產行惠民之政。根據本文所記,子產的杰出的領導才能,他治理鄭國的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對于官員的任用,子產“擇能而使之”,用人之長而避其短。他意識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認識到人們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才能、品性、性格上也很不相同。他十分熟悉同僚和下屬,知道他們的優點和缺點,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如公孫揮熟知四國的政治和官員情況,裨諶富有謀略,如果鄭國要與諸侯交涉,子產就向公孫揮求教四國之事,與裨諶謀劃采取什么行動,把幾種考慮告訴善于決斷大事的馮簡子,讓他確定怎樣做最可取,而讓善于辭令、做事干練的子大叔去實行,與相關國家應酬、談判。子產這樣做,很少失敗。
第二,重視人材的培養,實行“學而后入政”的辦法,根據官員的實際才能和實績來任用和提拔官吏。鄭國上卿子皮因為感到尹何善良,不會背叛自己,因而喜歡他,打算讓他擔任邑宰。子產堅決反對根據個人的好惡情感,輕率地決定重要職務的人選。子產指出“未能操刀而使割”,會害了他自己,讓沒有經驗、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擔任重要公職,是對國家和人民極端不負責任的表現。
第三,發揚民主,容許國人在鄉間學校議政,真心誠意地聽取他們的意見。對于政令,他們認為好的,就加以實行;他們厭惡的,就堅決廢除。他認為百姓議政可以宣泄不滿和怨恨。統治者如果利用權勢來制止人民表達不滿,是非常危險的,就像河堤大決口,遭殃的人必定很多。他指出,不如開一個小口,引導河水流出。
把百姓的不滿視為可怕的洪水,這一比喻古已有之,西周邵虎諫厲王弭謗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國語·周語》)子產發展了邵虎的思想,他不是從消極的意義上,而是以建設性的眼光看待百姓的意見,把議政的百姓視為“吾師”,主張把聽那些議論當作治病的藥。應當承認,二千多年前的政治家能有這樣的認識,實在難能可貴。子產關于以學校為議政場所的主張產生了值得注意的反響。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想家黃宗羲在其包含豐富的民主思想內容的《明夷待訪錄》中提出“公是非于學校”,以學校而不是以君主“所非是為非是”,設想把學校辦成代表民意的代議機構。這種設想在繼承子產思想的基礎上,作出了合乎時代要求的創新和發展。
從本文記載可知,子產治政不是只關注煩瑣的政務,而是抓住對于國家和社會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根本問題,注意政治演變的大趨勢,國家政治的主要隱患。所以子皮說“君子務知大者、遠者”,這是對子產十分恰當的評價。實際上左丘明在此前后關于子產的一些記載也印證了子皮的評價。如他十分留意相鄰國家的政治上的大問題,以作為治理鄭國的借鑒。《左傳·襄公三十年》記敘子產對陳國的觀察,他發現陳國積聚糧食,修治城郭,只知道依仗這兩點,而不知道要安撫百姓;他們的國君地位不牢固,公子奢侈,太子卑弱,大夫傲慢,政權不由一個人作主,像這樣的國家處在大國之間是十分危險的,不用太久就會滅亡。陳國果然于公元前479年被楚國滅亡。子產在執政期間特別注意防止這些問題在鄭國出現,他的改革措施就是要讓百姓得到好處,限制貴族的權力,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子產治國和改革的成功,其原因最根本的在于他的政治品質。他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勇于對國家負責,即使因此作出個人的犧牲也在所不惜。他曾經表露過自己的情懷,說“茍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聞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濟也”(《左傳·昭公四年》)。正是本著這樣的思想境界,他在鄭國推進改革,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發展。自此以后,“茍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思想鼓舞、激勵了無數志士仁人為國家、民族、人民奉獻自己,林則徐以詩“茍利國家生死”以明志,成為禁毒、反侵略英雄,他的精神與子產的情懷是一脈相承的。
上一篇:《表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襄公三年:祁奚舉賢》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