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鑒易知錄》的主要內容,《綱鑒易知錄》導讀
《綱鑒易知錄》是綱目體編年通史。成書于康熙五十年(1711),以其簡明扼要,易于掌握,數(shù)百年來一直為初學歷史者所喜愛,流傳不絕,今有中華書局點校本。
吳乘權 (1655— 1719),字子輿,號楚材,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出身于中常之家,自幼接受科舉帖括之學,本欲在科場角逐中有一番作為,不料16歲時嚴重的足疾阻礙了他參加科舉考試。由于在病中手不釋卷,“日閱古今書”,打下了堅實的歷史、文字學和古典文學的基礎。24歲投奔在福建擔任巡撫的族伯吳興祚,開始了一 生的幕僚生活。康熙三十 二、三年(1693—1694)他與其族侄吳調侯合作,纂輯成《周秦以來迄全明文》,即流傳至今的 《古文觀止》。以其選材嚴謹,又作了言簡意賅的必要訓釋,為讀者所歡迎。康熙四十四年(1705),開始與友人周之炯、周之燦合作,據(jù)前人編年之書,刪繁就簡,編纂《綱鑒易知錄》,于康熙五十年 (1711) 成書。晚年離家遠游,抵達北京,“無所遇,卒于京邸”
《綱鑒易知錄》全書107卷,包括《綱鑒易知錄》95卷、《明鑒易知錄》 12卷兩部分,共180萬字。
《綱鑒易知錄》從全書構成和內容看,上起遠古傳說中的盤古開天地,下迄明亡。自遠占傳說說時期到戰(zhàn)國,主要是輯錄元人金履祥的《通鑒前編》以及宋人劉恕的 《通鑒外紀》,并參考元人陳檉的 《通鑒續(xù)編》而成。戰(zhàn)國迄五代,一千三百余年間史事,則以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為藍本、宋、元兩代,采用的是明人商輅的《通鑒綱目續(xù)編》。明代部分則是依據(jù)清初人朱國標抄撮谷應泰的 《明史紀事本末》所成的 《明紀抄略》編就.嚴格地說此書只是纂輯而不是著述,是依據(jù)已有史籍,刪繁就簡而成。
盡管《綱鑒易知錄》是纂輯成書,但也有它自己的特點。首先是貫串古今,綱目分明,簡要有法。薈萃群書,集諸家之所得,將上下數(shù)千年史事熔于一爐,難度很大。在清初,這是吳乘權的首創(chuàng),吳乘權僅用一百八十萬字的篇幅,便把紛繁復雜的歷代史事疏理得頭緒井然,我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有影響的主要人物活動都得到反映,真正做到簡而有法,略而不陋,這確實是一件很見功力的事情。其次吳乘權在這部書雖做了大量的訓釋工作,對上下古今的人名、地名、文字音義等都做了極為有益的訓釋,其用力之勤,超過了訓釋《古文觀止》。此外 《綱鑒易知錄》 也為我們編寫多卷本中國通史提供某些借鑒。
《綱鑒易知錄》由于 歷史的局限,也有其不足之處。首先是疏于考史,凡所輯史籍中的謬誤,他未能 一 一檢出。如明初靖難之役中建文帝存亡問題,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取未曾焚死而遜國出走之說。這一說法,本無依據(jù),不足為信。而吳乘權卻全盤因襲,以訛傳訛。其次,對朱熹《資治通鑒綱目》過分信賴,不但全書義例一如朱書,而且若干史事是非,也因襲朱書,如 三國紀年取蜀為正統(tǒng),而稱魏、吳為“二僭國”。所以我們閱讀《綱鑒易知錄》必須用批判眼光,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有益的精華。
參考文獻
- 1. 吳乘權等 《綱鑒易知錄》,中華書局版。
- 2. 《中國史學家評傳· 吳乘權》,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85。
上一篇:《籌海圖編》的主要內容,《籌海圖編》導讀
下一篇:《范文正公集》的主要內容,《范文正公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