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做總結·延安與中國青年·柯仲平》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一 問 延 安
青年! 中國青年!
延安吃的小米飯,
延安穿的麻草鞋,
為什么你愛延安?
二 青 年 答
我們不怕走爛腳底板,
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
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
不能到前方抗戰,
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經典,
不能變成最革命的青年。
哪怕我們的課堂在露天,
我們的凳子——一塊磚,
我們的桌子——兩腿上面搭著一塊小木板;
我們學的多么樂,多么歡:
我們的教員是英雄,
曾畢業在草地雪山。
我們也學種菜,學背柴,
還到鄉村里宣傳:
多流一滴汗,
多學得一點馬列,
多到群眾里工作,
多學得一些群眾觀點。
深更半夜,工作歸來,
頭頂明月,腳踩沙灘,
哼著歌子,繞過延水邊——
呵! 唱不盡的是革命,
看不厭的是明月,
我們年青人的熱情,
好比流不盡的水,
留連,留連,
夜深了,還在延水邊留連。
忽見中央機關那一面,
還有星星大的燈光三五點,
那分明是老干部還在窯洞里埋頭苦干,
又才警覺到戰斗的明天。
明天,明天同樣是戰斗的學習,戰斗的工作,
戰斗的生產;
戰斗的青年,
要帶著毛主席給的戰斗法寶,
到前線,
到廣大的民間。
三 延安做總結
啊! 青年! 青年!
勇敢的中國青年!
多情的中國青年!
你穿破了延安的草鞋,
你取得了一些活生生的革命經典,
你吃飽了延安的小米飯,
你有了一個能思想的腦袋。
你呀你,你前進!
你將開花在華北華南,
結實在鴨綠江邊,
青年! 你可愛的中國青年!
1939年秋在延安
讀這首詩,一股清新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它不像是詩人“做”出來的,而是從延安的戰斗生活中“流”出來的。它用的是民歌體,語言也全是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猶如一股歡騰的活水流向你的心田。詩的結構也新穎別致:一問一答,再加“總結”。這樣的結構本身就讓人感到一股濃郁的生活氣息。
第一節,“問延安”問得妙,問得深情。這恐怕不僅是當時的延安,當時的中國,而且是當時的世界都在提的一個問題:延安這么窮,生活這么艱苦,為什么人們都涌向延安?而這一問,也就引出下面的回答,詩也因此而展開了。
第二節,“青年答”也答得妙,答得深情。“我們不怕走爛腳底板/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活脫是青年的口吻,青年的心胸,青年的朝氣和青年的豪情。隨著詩的展開,我們看到的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一幅令人神往的延安生活的生動圖景:露天的課堂,鄉村宣傳;還有青年們頭頂明月,腳踩沙灘,唱著歌,繞過延水邊;還有那窯洞里的不滅的燈火……這一切構成了多美的詩的意境! 這種美,這種意境,在當時的中國,只有延安才能找到。它比之于山光水色,良辰美景更動人心魄,詩人從看似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了這種美,寫出了這種美,或者說是詩人通過青年歌唱了這種美。這里的一字字,一行行,都滲透著青年(當然也是詩人)對延安的愛。可以說,詩人是用由這種愛所構成的經緯線來編織延安生活的圖景的。
詩的最后部分由延安做“總結”,“總結”而放在抒情詩中,大概絕無僅有吧,可正是這巧妙的“總結”,把前面表達的青年的革命豪情深化了,也升華了。
如果說“青年答”是由青年頌延安的話,那么,“總結”則是延安頌青年了,所以這首詩,既是延安頌,又是青年頌,或者說是贊頌延安與青年之不可分吧。
上一篇:《序詩(一)·成仿吾》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山·延安組歌(選一首)·魯藜》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