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延安組歌(選一首)·魯藜》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山
在夜里
山花開了,燦爛地
如果不是山底顏色比較濃
我們不會相信那是窯洞的燈火
卻以為是天上的星星
如果不是那
大理石般的延河一條線
我們會覺得是剛剛航海歸來
看到海岸,夜的城鎮底光芒
我是一個從人生的黑海里來的
來到這里,看見了燈塔
詩人1938年從南方來到延安,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在延安時他寫下了組詩《延河散歌》。《山》是其中的一首。
這首詩題為《山》,但詩人的用意并不是寫山,而僅僅是把山作為映襯。延安的山屹立在那一片黃土地上,是一種存在的實體,所以,詩人的抒情就不是空無依傍的了。當他把山作為一種背景時,這無疑增強了詩的情感的濃度。詩人就像懷揣照相機對準山攝影,用的是遠距離鏡頭,在黑夜里的山的“顏色”“比較濃”,而正是這濃黑,才使詩人更清晰地望見了“窯洞的燈火”,而它才是詩人心向往之的抒情客體,是全詩的中心形象。詩人抒情視角的“焦距”都凝聚于此。詩的第二和第三節中兩個假設句式“如果……”的運用,是對“窯洞的燈火”的一種強調,詩人將它與“天上的星星”,與海岸邊“夜的城鎮底光芒”相提并論;如果再回到詩的開頭——“在夜里/山花開了,燦爛地”——我們分明感到了那一朵朵怒放的爛漫山花,不正是延河水畔、寶塔山下的點燃黑暗的那一盞盞“窯洞的燈火”嗎!詩人之所以對“窯洞的燈火”如此厚愛,是因為他把它看作是革命圣地的一種象征。在詩的結尾,他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情,直截了當地將延安喻為“燈塔”(從“燈火”到“燈塔”是一脈相承的):“我是一個從人生的黑海里來的/來到這里,看見了燈塔”。詩人在童年時代隨家人從福建出國去越南,深受殖民地的苦難,他稱人生是“黑海”。看得出來,他是將自己的經歷鑄進了詩內,使抒情變得更加厚實。
《山》的美學風格是單純與豐富的統一。詩人由夜的山而拈出山的濃濃的顏色,進而又拈出那閃爍在黑色里的窯洞燈火,并且將燈火與星星聯系在一起:詩人瞬間的感受清晰簡潔,但卻潛藏著深邃的內蘊。整首詩通過《山》歌頌延安,不是采取實寫的方法,而是運用簡筆的聯想、明白的暗示和簡單的象征等,表現了詩人濃郁的感情。
魯藜是七月詩派成員。他曾經活躍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詩壇,以如同瀟灑的木刻畫條紋的筆觸展現了抗日的時代風景線。他在七月派的嚴峻、突兀的詩風以外,開辟了清新明快的別一風格。他說他是在農民耕作的曠野上獲得了“活的詩歌”(《曠野的給予》)。《山》正是這“活的詩歌”中的一個飽滿音符。
上一篇:《延安做總結·延安與中國青年·柯仲平》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棄婦·李金髮》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