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子·李廣田》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我是生自土中,
來自田間的,
這大地,我的母親,
我對她有著作為人子的深情。
我愛著這地面上的沙壤,濕軟軟的,
我的襁褓;
更愛著綠絨絨的田禾,野草,
保姆的懷抱。
我愿安息在這土地上,
在這人類的田野里生長,
生長又死亡。
我在地上,
昂了首,望著天上。
望著白的云,
彩色的虹,
也望著碧藍的晴空。
但我的腳卻永踏著土地,
我永嗅著人間的土的氣息。
我無心于住在天國里,
因為住在天國時
便失掉了天國,
且失掉了我的母親,這土地。
一九三三年春
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眷戀,是人類極其美好的情感,在太平洋彼岸,十九世紀的美國詩人惠特曼曾經熱烈頌揚“松樹和橡樹的土地”,“檸檬與無花果的土地”,“噴著清涼氣息的妖嬈的大地”,“閃著各種光彩的河川的大地”。在太平洋此岸,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新詩壇上,郭沫若頻頻地呼喚著“地球,我的母親”,顯示著他的熱烈;艾青反復地吟唱著“大堰河,我的褓姆”,顯示著他的深沉;而李廣田,把自己稱做“地之子”,則顯示著他的質樸。雖然這幾位詩人的性格各異,詩作的風格不同,可對于用乳汁喂養過他們的人民,用溫馨撫愛過他們的土地,都有著同樣誠摯的“作為人子的深情”。
且讓我們來讀一讀李廣田的這首《地之子》吧。
“我是生自土中,來自田間的”。這個在山東境內黃河與大清河之間那塊平原上成長起來的普通農家的兒子,親切而驕矜地,滿懷稚子之心地,“愛著這地面上的沙壤,濕軟軟的,/我的襁褓;/更愛著綠絨絨的田禾,野草,/保姆的懷抱”。詩人出自胸臆的抒情,就如同大地一樣的平直,一樣的質實,一樣的本色。毋須矯情,毋須作態,更毋須凌空高蹈,“我愿安息在這土地上,/在這人類的田野里生長,/生長又死亡。”非常執著地證實著抒情主人公和大地有著同樣的血脈,同樣的品格,同樣的情性。
這是一首自由詩。全詩分兩節。第一節直接傾吐詩人對于土地的深情。第二節由“地”而轉向“天”。《地之子》的作者正是從“大地”與“天國”的這種比照中,進一步升華了對大地母親的愛戀之情,增強了詩作的哲理性與感染力。這一節的前半部分歌唱美麗的“晴空”與第一節內容相對應,將讀者的思緒從地下引到藍天白云,卻不料詩人筆鋒一轉,又回到地上。這一突然的跌宕,是為了引出后面的結語:“因為住在天國時/便失掉了天國,/且失掉了我的母親,這土地”,進一步肯定詩人作為“地之子”對大地的熱愛,將感情推到極點,這種反襯的跌宕藝術手法,能加強讀者感受,深化詩作的內涵。
上一篇:《在天池的下面·鄒荻帆》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堅壁·田間》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