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全用比附》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此亦詠物,題燈花,卻羌無故實,全在比附,又不可露斧鑿痕。發句所謂明白物之出處也。頷聯所謂寓意也,當雪而暖,不待春紅,系就花字著想,而又切燈,不脫不粘,俱見超妙,且寓意尤高深。頸聯所謂刻畫也,尤極細膩。落句所謂就題外發意,而有余韻也。通體全用比附,何等工巧,而又自然。此詩極似少陵。(朱寶瑩《詩式》卷一)
【詩例】
詠燈花同侯十一
今夕知何夕,花然錦帳中。
自能當雪暖,那肯待春紅。
黃里排金粟,釵頭綴玉蟲。
更煩將喜事,來報主人公。
【解析】
詠物詩有用典和不用典之分。一般來說,運用典故的詠物詩寫得比較虛靈,而忌在晦澀;不用典故或者說采用直接摹寫方法詠物的作品,對物象的寫照比較具體,而忌在鏤刻。
韓愈此詩“羌無故實,全用比附”,屬于后一類詠物詩。它寫于元和十五年 (820年)冬。詩人元和十四年 (819年) 以諫迎佛骨貶潮州,次年九月乃召拜國子監祭酒,返回長安。“侯十一”(喜)是韓愈友人,韓愈曾推薦他應進士舉。詩歌通過詠燈花,表現了詩人處逆境而不渝心志的品性,含有總結前一段時期生活的意思,還流露出一種樂觀情緒。首聯徑明詠燈花,入題簡捷。次聯詠燈花不畏寒冷,以自然界的花卉直待春天才綻放反襯燈花不受外界條件左右,始終如一的品質,寓意顯然。三聯刻畫燈花形狀,“金粟”、“玉蟲”皆喻燈花,擬狀絕肖。與上一聯諧配,一神一形,一虛一實,極盡燈花之妙。末聯“主人公”詩人自謂,燈花給人以喜悅的感染,故以報喜相囑,詩人返回長安后欣喜的心情由此可窺一斑。全詩圍繞燈花比類附會,層層摹畫,神理兼擅,是一首詠物而兼抒意的詩作。本來,按照韓愈的寫詩愛好,他完全可以在詩篇中點綴幾個典故,這樣或可能給人以深厚的力度感。然而他在這首詩里避免這樣做,而是采用“全用比附”的寫法,使詩歌輕靈流暢,工巧自然而又思致宛然。
唐宋以后,詠物詩始較多采入典故,六朝以前,較常見的則是用比附形容手法。試舉謝惠連、謝宣城、吳均各一首詩以加深對用比附方法詠物的詩歌藝術特點的認識。謝惠連《詠螺蚌詩》:“輕羽不高翔,自用弦網羅。纖鱗惑芳餌,故為釣所加。螺蚌非有心,沉跡在泥沙。文無雕飾用,味非鼎俎和。”以小鳥細魚或因自身能力,或因受物欲誘惑而遭禍,反襯螺蚌甘愿沉埋泥沙,得以全身。比附之中,重在述理,不在摹形。宣城《詠兔絲詩》:“輕絲既難理,細縷竟無織。爛熳已萬條,連綿復一色。安根不可知,縈心終不測。所貴能卷舒,伊用蓬生直。”狀兔絲形而兼神,意寓其中。吳均《萍詩》:“可憐池里萍,氛氳紫復青。工隨浪開合,能逐水低平。微根無所綴,細葉詎須莖。飄蕩終難測,流連如有情。”摹形更加細致具體,而又情韻無限,詩人筆下的萍草猶如一位惹人同情的弱女子形象。這些都表明,以比附之筆詠物,長處在于形象鮮明生動,具體可感,思理情致則從具體物象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使讀者望象而得神。這與運用典故詠物略形詳神的特點區別顯著。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妙寫琴理》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不即不離》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