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魏晉南北朝詩·兩漢魏晉南北朝文人詩
先秦時代的《詩經》基本上是四言詩,到漢代才出現五言體的民歌。五言比四言音節增加,更富表現力和音樂性,一些文人便開始學習民歌作五言詩。最成熟的五言詩是出現在東漢后期的《古詩十九首》。這19首詩,作者已不可考,也不是一人一時之作,都是抒發失意落魄情緒和鼓吹及時行樂的作品。我們看其中第六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文人詩作到東漢建安(漢獻帝劉協的年號)年間出現了一次高潮,形成了以曹氏父子為核心的文人集團,寫出一批內容充實的好詩。主要成員有曹操、曹丕、曹植,被稱為“三曹”;還有“建安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yu羽]、應玚[chang暢]、劉楨。領袖人物曹操既是著名政治家,又是杰出詩人。他用漢代樂府舊題來作詩,表達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同時也相當程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他的名詩《蒿里行》寫了公元190年關東各郡起兵討伐董卓的戰爭。各路兵馬到孟津會盟,但“軍合力不齊”,都懼怕董卓不敢向前,接著又鬧內訌,盟軍內部互相打起來,導致大亂。詩中有這樣的句子:
鎧甲生蟣[ji幾]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歷史上的曹操不像舞臺上的是個白臉奸賊,而是個很有人情味的政治家,對民間苦難寄予了真切的同情。他的《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悲涼慷慨,氣韻沉雄,被歷來詩人們所欽佩。其子曹丕文名氣也很大,其《燕歌行》是中國最早的一首七言詩。“三曹”中文學成就最高的是曹植。我們讀他一首《泰山梁甫行》: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
劇哉海邊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像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建安七子”中成就最大的是王粲。漢末天下大亂,國都長安被董卓部將攪得混亂不堪,王粲不得不去荊州投靠劉表,途中寫了有名的《七哀詩》,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三曹”和“建安七子”的詩歌直接繼承漢代樂府詩的傳統,干預現實,感情熾烈,詩風質樸勁健,被后世稱為“建安風骨”,成為后世詩人(特別是唐代詩人)學習的對象。
建安以后,魏晉南北朝時代出現過眾多詩人,著名者如曹魏時代的阮籍、嵇康;晉代的左思、陸機、陶潛;劉宋的謝靈運、鮑照;南齊的謝朓、沈約;梁代的吳均、何遜;陳代的徐陵、庾信,等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陶潛。
陶潛,又名淵明,字元亮。據說他是東晉大臣陶侃的曾孫,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做過彭澤縣令一類小官。因其性情孤傲,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是俸祿),辭官歸隱于家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以隱士終其生。他長期生活在農村,熟悉農民生活,其詩多寫田園生活和隱居情趣。《歸田園居》詩自述其志向: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
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
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四體誠已疲,庶無異患干。
陶潛之后影響較大的詩人是劉宋時的謝靈運和鮑照。謝靈運出身官僚世家,一生政治失意,寄情山水,開創了山水詩派。他善于雕琢字句,刻畫入微,如“鳥鳴識夜棲,木落知風發”(《石門巖上宿》)寫秋景,“澤蘭漸被徑,芙蓉始發池”(《游南亭》)寫夏景,都是好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一句更為有名。他有好句,但缺完整的好詩,成就不如鮑照。
鮑照出身寒門,在重視門閥出身的南朝,他仕途很不得意,其詩反映了民間疾苦,對現實進行了抨擊。如《擬行路難》中的一首:
對案不能食,
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
安能蹀躞.[diexie蝶屑]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
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
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
看婦機中織。
自古圣賢盡貧賤,
何況我輩孤且直!
詩中充滿抑塞不平之氣,表現了不與統治者合作的態度。他的詩慷慨奔放,形式富于變化,成就較高。尤其他常寫七言詩,為后來七言詩的成長開拓了道路。
南朝的齊、梁時代,產生了音韻學,作詩講求四聲(平、上、去、入)和對偶,形成了格律較嚴的新體詩。這種詩誕生于南齊武帝永明年間,被稱為“永明體”,代表作家為沈約和謝脁。永明體詩為唐代近體詩(律詩和絕句)的形成做了準備。
南朝后期的梁、陳時代,統治者日益奢侈淫靡,詩風也隨之衰頹,出現所謂“宮體詩”,專門寫帝王貴族的腐朽生活和色情內容,使詩歌趨向末路。
上一篇:歷代的賦·魏晉南北朝的駢賦
下一篇:唐代的詩·中晚唐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