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妙于襯景》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jù)】
前贊上人,后寫別景,四謂花自開、鳥自啼,一字雙用法。此句妙在襯景,詩境便不可思議。若用再就上人實寫一句,味如嚼蠟矣。(黃生《唐詩摘抄》卷一)
【詩例】
題贈云門邕上人
皇甫曾
春山唯一室,獨坐草萋萋。
身寂心成道,花開鳥自啼。
細泉松徑里,返景竹林西。
晚與門人別,依依出虎溪。
【解析】
皇甫曾這首題贈詩,是贈與佛教云門宗禪師邕上人的。全詩八句,前贊邕上人,后述別情,中間插入三句寫景承上啟下,對上人與別情起著重要的襯托,或曰烘襯、映襯的作用,成為此詩贈別抒懷的突出特征。黃生評此詩第四句“妙在襯景”,其實中間三句寫景皆具襯景之妙。
襯景,就是以景物為襯托,烘襯人物情感、心性的手段。這種襯景的作用,早在《詩經(jīng)·王風·君子于役》里便得到樸素、生動的表現(xiàn):“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稱:“傍晚懷人,真情真境,描寫如畫。”“雞棲”三句便以傍晚真境:雞兒回窩,牛羊返回村落,聚于欄中的鄉(xiāng)村黃昏景物,襯托懷人真情,暗示鄉(xiāng)村勞動的人們已紛紛歸家與親人團聚,而此刻女主人公的丈夫服役無期,其孤獨、難堪的相思、憂傷之情油然而興,于是頓生“如之何勿思”的內(nèi)心獨白。景物描寫具體入微地襯托了女主人公相思、孤寂的心境。又如《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洞庭波涌,秋風習習,木葉凋零的景物,微妙地烘托了湘君期待帝子(湘夫人)降臨的哀愁心緒。劉熙載《藝概》稱: “裊裊兮”兩句寫景,正是寫出 “目眇眇兮愁予來”。這種以景物為烘托的藝術(shù)技巧,在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中得到廣泛運用。
《題贈云門邕上人》一詩,名為“題贈”,實為崇贊,“身寂心成道”即是詩人對禪師超凡入禪的一句正面崇贊,這是全詩意旨的精要與核心。首二直接描述禪師身在爛漫春山,唯居一室,獨坐于萋萋春草環(huán)境之中靜修入禪的形象。“山”、“草”是其遠離塵俗之境; “一”、“獨”是其“身寂”無擾之心,而以“唯”字強化禪師向道之堅,心性之純。“身寂心成道”是從“一”、“獨”升華而出,是對其入寂成道之禪心的一句總括。“花開鳥自啼”寫山、草之境的爛漫春花,啁啾鳥啼,卻以一“自”字雙綰花鳥,顯出花自開,鳥自啼,萬物遷化而自凈自定的禪境,便巧妙映襯出云門邕上人身處其境,不滯于物;舍染求凈,不惑于色;離塵求寂,向佛國凈土而心境一如的心性修養(yǎng)。“細泉”、“返景”二句補寫廬山東林寺外以泉、松、竹諸物組合的幽寂之境,承上為“寂”字添色,轉(zhuǎn)下與“晚”、“別”二字相映。詩人與“門人”,即云門邕上人告別之際,步松徑而聞深處細泉潺湲,穿竹林而見西側(cè)夕陽返照,如此幽寂之境,正與上人禪寂之心契合無間。最后“依依出虎溪”,將邕上人送別自己情景,與東晉廬山東林寺高僧惠遠送別陶淵明、陸靜修過虎溪聯(lián)系起來,既暗點自己與上人的關(guān)系,又暗贊上人乃惠遠一流的高僧。總之,“花開鳥自啼”后三句寫景,內(nèi)蘊禪心,入于禪境,同王維《辛夷塢》之“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及《鹿柴》之“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境界相近,可以說是對王維以禪趣入詩,以禪法入詩的繼承和化用。王維諸詩所描述的是充滿禪趣的獨立自在的自然景物,而皇甫曾的寫景則是融入贈別詩中,對人物心性發(fā)揮襯托、烘托作用的襯景。這種烘襯之景大多穿插、交織于詩歌主體意象之中,其運用范圍較之獨立之景更為靈活、廣泛。
上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抒情寫景《借景寫愁》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抒情寫景《純寫景物》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