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純寫景物》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此詩純寫宮中景物,惟三句“深情”二字略見本意,而承以 “不肯道”三字,則此句亦是虛寫。此作言漢宮之富麗,宮怨之低回,以含混出之,歡愁兩不著,在宮詞中別是一格。(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
【詩例】
漢宮曲
韓翃
繡幕珊瑚鉤,香閨翡翠樓。
深情不肯道,嬌倚鈿箜篌。
【解析】
詩歌,是詩人內在情感的一種外化;詩歌創作,是詩人將心中情意傳達出來的一種過程。其外化的形式、傳達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單純言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著景物,而興象婉然,氣骨蒼實,實首啟盛、中妙境”(胡應麟語)。有的以情為主,如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題事只一句,余俱寫情”。也有的側重寫景,如杜甫七律《薄游》,前六句俱是寫景,只末二句“巴城添淚眼,今夕復清光”,言在月光下掉淚,是抒情。更有“純寫景物”的,如韓翃的這首《漢宮曲》,“純寫宮中景物,惟三句 ‘深情’二字略見本意,而承以 ‘不肯道’ 三字,則此句亦是虛寫。”詩中言宮中女子“嬌倚鈿箜篌”,并不說她心情如何;寫漢宮之富麗,也不沾染任何感情色彩,即詩題中亦不用 “怨”字,真可謂“歡愁兩不著,在宮詞中別是一格”。然而,純寫景物同樣是為了傳情達意。“純寫宮中景物”之“景物”,并不同于宮中自然景物之“景物”。自然景物一經詩人的描繪,便具有了“社會屬性”,成為傳情達意的“形式”和“渠道”。筆下之景總含情,關鍵在于怎么寫。詩人寫景,并非機械地攝影,把景物原原本本地“翻印”出來,而是以抒發一定的情為主導,以表達具體的意為目的,經過主觀的審美觀照,把客觀之景聯綴起來,再現出來,從而使情因景而物態化,使景因情而意象化。
首先,詩中之景已不再是客觀景物的隨意組合和堆垛,而是經過了嚴格取舍的傳達情意的載體:言其喜,則春日遲遲,花香鳥語;敘其悲,則秋風瑟瑟,夜雨梧桐。經過大量的相似的運用,一些物象甚至已具備了較為固定的情感素質,成為象征某一意蘊的符號。從韓翃這首《漢宮曲》所描繪的景物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出詩人在取舍景物時所獨運的匠心。詩人取“繡幕”、“珊瑚鉤”、“鈿箜篌”為描寫對象,以表現漢宮陳設之綺麗華貴,同時也暗示出宮內生活之枯燥乏味;以“香閨”、“翡翠樓”顯示深宮之廣大,也反襯出宮女生活天地之狹小。雖是單純地鋪陳景物,卻能化景物為情思,從中透露出宮內生活死氣沉沉之寓意。
其次,詩中之景乃詩人經過藝術加工后描繪出來的客觀外物,詩人在寫景過程中,必然體現出個人的視角、構思以及表現手法等等,這些都決定了詩中之景與客觀之景的不同。杏花春雨中的江南是美好的,而“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戴叔倫《蘇溪亭》),未免令人黯然神傷,一個“寒”字,道出了詩人獨特的內心感受。韓翃這首《漢宮曲》以對句發端,上二句分別運用兩個名詞性偏正詞組一氣連貫而成,筆致婉麗而句式嚴整,工穩的對仗中體現出宮內生活的單調無聊、缺乏生機和活力。下二句在寫法上仍含情不露,只用“不肯道”一語輕輕帶過,這也正是此詩在景物描寫上的鮮明特色。試將“嬌倚”易為 “愁倚”、“悶倚”或“閑倚”、“空倚”,都未免覺得直露。
再次,詩中之景對詩人所要傳達的情意起著指示和規范作用。盡管詩人純寫某種景物,不作感情的渲染,也不使用任何帶有感情色彩的修飾詞語,但從景物描寫本身,仍可揣知作者心意。透過韓詩中“嬌倚鈿箜篌”這一形象,不正可以窺視出宮中女子“望而不來”的怨恨嗎?而此詩的妙處也正在于敘宮怨不露痕跡,以模糊語出之。盡管詩中景物指示給讀者的情意看似無法確定,讀者的理解也會因其性情、經歷、審美經驗等的不同有所差異,但卻不是不著邊際、可以任意發揮的。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鳥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以純美之景寫真樂之情,讀者無論如何也不會從中引發出愁思來。
不難看出,純寫景物同樣是詩人傳情達意的手段。與韓翃這首《漢宮曲》相似,李白的《玉階怨》、溫庭筠的《瑤瑟怨》等,也都是通篇不寫怨,而于景物的鋪陳中微露端倪,讓讀者去揣摩、體味。此種作法,一是含蓄蘊藉,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使詩意免于直露,富于情味;二是內涵豐富,讀者可借助詩中景物的“指示”,結合個人的身世、經歷、審美經驗等,無限深廣地開掘詩的含義,將個人的情感附加到這些景物上來。比如從韓詩的描寫中,我們便可感受到宮中女子的孤獨、寂寞、冷清、無聊、郁悶、怨恨等等心情。也就是說,它所蘊涵的情意是無盡的。相比之下,白居易的《后宮詞》其二:“雨露由來一點恩,爭能遍布及千門。三千宮女胭脂面,幾個春來無淚痕?”未免言情太盡,傷于刻露。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妙于襯景》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因地記游》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