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丫叉法》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杜甫《大歷三年春自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峽》:“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亦皆先呼后應,有起必承,而應承之次序與起呼之次序適反。其例不勝舉,別見《全上古文》卷論樂毅《獻書報燕王》。古希臘談藝謂之丫叉句法,《關睢·序》中四語亦屬此類。(錢鐘書《管錐編》第一冊《毛詩正義·關睢 (五)》)
韓愈《奉和裴相公東征途經女兒山下作》:“旗穿曉日云霞雜,山倚秋空劍戟明”,五百家注引洪興祖曰:“一士人云:以我之旗,況彼云霞;以彼之山,況我劍戟。詩家謂之 ‘回鸞舞鳳格’”;實亦丫叉法,風物之山緊接云霞,軍旅之旗遙承劍戟。(錢鐘書《管錐編》第三冊《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詩例】
大歷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峽 (節錄)
杜甫
老向巴人里,今辭楚塞隅。
入舟翻不樂,解纜獨長吁。
窄轉深啼狖,虛隨亂浴鳧。
石苔凌幾杖,空翠撲肌膚。
疊壁排霜劍,奔泉濺水珠。
杳冥藤上下,濃淡樹榮枯。
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
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
【解析】
杜甫的《大歷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峽》是一首記游寫景詩,在杜集中夠不上代表作,但它在運用一種非常別致的修辭技巧——“丫叉法”方面,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范例。
杜詩云:“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意,夢盡失歡娛?!鄙衽肝咨缴衽?。自宋玉《高唐賦》虛構了巫山神女與楚王幽會的故事后,此事常用作艷遇的典故。張潮《江風行》:“巴東有巫山,窈窕神女顏。”祖詠《古意二首》: “夢寐睹神女,金沙鳴佩環。”孟浩然《送桓子之郢成禮》:“今夜神仙女,應來感夢情。”顯然,杜詩中“夢盡失歡娛”句,應“神女峰娟妙”而來,所謂“夢盡”云云,當指神女與楚王歡會事。昭君,指漢朝宮女王嬙?!稘h書·匈奴傳》:“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后漢書·南匈奴傳》:“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崩钊玷怠睹髟隆吩疲骸罢丫藭r怨畫工,可憐明月光朦朧?!北R仝《聽蕭君姬人彈琴》亦云:“昭君可惜嫁單于,沙場不遠只眼前?!憋@然,杜詩中“曲留明怨惜”,與“昭君宅有無”句相呼應。如把杜詩的這四句話分別以A、B、C、D來代表,那么,其意念上的聯系則應是A、D、B、C,即錢鐘書先生所說: “有起必承,而應承之次序與起呼之次序適反。”這就是丫叉法修辭的基本特征。韓愈詩的“旗穿曉日云霞雜,山倚秋空劍戟明”,其 “山”緊接 “云霞”,而“旗”則由 “劍戟”所遙承。這實際上,也屬丫叉法。
丫叉法在古代詩文中有廣泛的應有。《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兮,于彼高岡; 梧桐出兮,于彼朝陽; 菶菶萋萋,雍雍喈喈?!薄叭E菶萋萋”,形容梧桐的蒼郁茂盛,雍雍喈喈,形容鳳凰鳴聲的悅耳動聽,以前者應承“梧桐出兮”,以后者遙承“鳳凰鳴兮”?!妒酚洝?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zhiyan/lz/"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老子韓非子列傳》:“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這里,作為應承句的“走者”、“游者”、“飛者”三句之次序,與起呼句“鳥”、“魚”、“獸”三句之次序“適反”。王維《送梓州李使君》:“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币浴耙灰褂辍睉小扒健本洌浴鞍僦厝边b承“樹參天”句。常建《送楚十少府》:“因送別鶴操,贈之雙鯉魚;鯉魚在金盤,別鶴哀有余。”亦屬同類。這種丫叉法修辭,古人有所覺察,或謂“回鸞舞鶴”,或謂“拗語”,或謂“倒裝法”,并未準確地揭示它的特征。因此,長期以來,這種廣泛存在的修辭現象被淡忘了,忽略了,甚至專門研究修辭的著作也只字未提。最新出版的《辭海》、《辭源》中也未收“丫叉法”一詞。錢鐘書先生《管錐編》的問世,第一次認真總結、研究了這種修辭現象,并將其形象地概括為丫叉法。此后,薛夢得同志在《寫作技巧手冊》 中,以“呼應次序要錯位,文勢交叉鋒更銳”為標題,詳細介紹了“丫叉法”這種修辭格。
美是多樣的。整齊、勻稱是一種美,參差錯落也是一種美。律詩、絕句中的偶句,字數相等,對仗工穩(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這是古典文學中整齊、勻稱之美。而“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等詩文,以其“應承之次序與起呼之次序適反”,營造了一種參差錯落的美。因此,丫叉法是一種值得重視、研究的辭格,它被排斥在修辭學之外的歷史應該一去不復返了!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推敲》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歇后法》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