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地名湊巧》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起首兩句亦相對,妙在地名湊巧。(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
【詩例】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解析】
《烏衣巷》是劉禹錫最為得意的詠史名篇之一,當時曾博得白居易的激賞,為之“掉頭苦吟,嘆賞良久”。后兩句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因其在輕盈的筆觸中抒發了深沉的歷史變遷的慨嘆。但本詩的前兩句在選詞造句方面也頗見功力,其精彩的環境描寫為后兩句的懷古抒情作好了氣氛的渲染和情感上的鋪墊。
烏衣巷本是東晉時期名門貴族的聚居區,為建立東晉政權立下汗馬功勞的王導及指揮著名的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里。由于這兩大家族在東晉政權中占有重要位置,極為顯赫,故這里也曾盛極一時,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富貴與勢力的象征。詩的前兩句即緊緊圍繞這里的環境特點下筆。朱雀橋橫跨在南京的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此橋不僅與烏衣巷地理位置相關,而且在歷史上與居住在烏衣巷中的王、謝貴族也有直接的聯系,當日橋上裝飾著兩只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的。作者寫烏衣巷卻先從朱雀橋寫起,正是因為二者有以上兩方面的聯系。試想,朱雀橋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所,而這里所住的人是當時貴盛無比知名度極高的王、謝兩大家族。王、謝等人進朝議政必定要經常從橋上走過。為此,朱雀橋當時也一定是車水馬龍非常繁華的處所,可以說是王、謝家族貴盛的歷史見證物??墒乾F狀如何呢?詩人首句便從這里切入?!爸烊笜蜻呉安莼ā?,橋邊已經長滿野草,而野草居然已經開花竟無人鏟除,僅此一句就把朱雀橋的荒涼景象描繪出來。而人們稍加思索即可明白,朱雀橋的冷落正是由于烏衣巷的冷落決定的,所以作者緊接著寫道:“烏衣巷口夕陽斜”,將讀者的視覺由朱雀橋引向烏衣巷口。在荒涼蕭條的古橋的襯托下,烏衣巷也籠罩在一抹斜陽的照射之中。“夕陽”已經給人以沒落、衰頹、荒涼、蕭條的感覺,其上又加一“斜”字,更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暗淡景象,加重了荒涼蕭索的氣氛。昔日衣冠來往、車馬喧闐的地方如今卻如此寂寥悲涼,其中所包含的歷史變遷、滄海桑田的深廣內容不是顯而易見的嗎?正是在經過這樣的環境烘托、氣氛渲染之后,作者才輕轉筆鋒寫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兩句膾灸人口的名句。這兩句之妙在于用小景傳達深情,通過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生活畫面傳達出歷史興廢的深刻內容。但這兩句詩也正是得力于前兩句詩的鋪墊與渲染才成為千古名句的。
上文只是側重思想內容的表達方面分析了本詩前兩句的功用,在藝術表現上這兩句詩也有獨到之處。兩句詩對仗精妙,尤其是在地名的運用上更是匠心獨運,自成天趣。喻守真即注意到了這一點,在本詩“作法”條下云:“起首兩句亦相對,妙在地名湊巧。”這里所說的“地名湊巧”是指兩句詩中所用的地名“朱雀橋”、“烏衣巷”不僅內容相聯系,而且在字面上也天然相對,不必作任何調整。兩詞在結構上都是由兩個名詞組成的偏正結構,朱雀對烏衣,橋對巷;而且朱雀與烏衣又都是由表色彩的形容詞與名詞組成的偏正結構,亦天然相對。在音律上則是仄平、平仄,也完全符合格律上的要求,這確實是很難找到的自然渾成完全相對的地名,故曰“湊巧”。于此也可體察出作者的慧心。這組湊巧的地名的嵌入,無疑為本詩增色不少。
古人作詩很講究對仗,而選擇能準確表現詩之內容,在語言結構及語音形式上相對的地名嵌入詩中,自然會增強表現力和美感作用。這在古詩中是可以不時地見到的一種藝術手法。王維《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首聯:“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中的“渭水”與“黃山”,亦屬這種情況?!包S山”是漢宮名,廣義說也是地名。劉長卿《自夏口至鸚鵡洲夕望岳陽寄源中丞》頸聯:“漢口夕陽斜度鳥,洞庭秋水遠連天”中的“漢口”與“洞庭”,亦屬地名相對。宋代愛國詩人的名篇《書憤》一詩也用了這種手法。其頷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中用“瓜洲渡”與“大散關”相對,兩個地名皆與詩人的軍事生涯有關,而且在詞語結構與音律上自然相對,也是“地名湊巧”的好例子。更令人嘆服的是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中“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兩句中地名的成功運用。這里的 “皇恐灘”與 “零丁洋”不但結構相對,而且還巧妙地運用諧音雙關之法,用皇恐來表現惶恐之情,以零丁來表現伶仃之感。雖然這兩個地名的最后一字皆是平聲,但二字都在第三字的位置上,本無關大局,詩人在其后又緊跟著用 “頭”“里”兩個平仄不同的字進行調整,使之成為天衣無縫的妙對,為緊跟在后面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千古絕唱作好了感情上的鋪墊。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借人名作巧對》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絕句對結》原文|注釋|賞析